“外语与文化”——2013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我校隆重举行

索取号:G0061302000-2013-0207发布时间:2013-06-19浏览次数:17设置

2013年615日至16日,外语与文化”——2013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承办。来自上海市学位办的领导和二十余所沪上及外地高校的研究生院(部)领导、老师、研究生代表和我校200余名研究生同学汇聚论坛,围绕“外语与文化”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在分享中碰撞学术观念,在交流中融合学术思想。

开幕式寄寓深远

615日上午9时,外语与文化”——2013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正式开幕。在主席台上就坐的有上海市学位办赵坚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冯庆华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颎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主任汪小玲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党总支书记韩殿秀老师。开幕式由汪小玲教授主持。冯庆华教授首先为论坛致辞,他回顾了上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学科现状,并着重强调了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改革的挑战下,上海外国语大学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而学术文化节的举办,正契合了这一时代背景,为青年学子搭建了更为立体、丰富、广阔的学术文化交流平台,让创新的思想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最后,冯庆华副校长寄望参会研究生能够踊跃发言,认真交流,汲取智慧,启迪思维,把握学术研究之神韵,广纳多元文化之精华,勇攀专业知识之高峰。

随后,上海市学位办赵坚博士向本次论坛致辞。赵坚博士在回顾我国研究生教育三十多年的光辉历程时说道,研究生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已经成为我国科研工作的生力军和未来高端人才的资源库,研究生教育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水平和人才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工作内容中的重中之重,为此,上海市学位办开展了一系列举措培养研究生创新与科研能力。研究生学术论坛,作为上海市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外语与文化研究生学术论坛,秉承前三届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经验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跨文化、跨学科、复合型特色和国际视野与创新意识,对上海市、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外语与文化研究和发展已经并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赵坚博士对本次论坛寄予厚望,并希望与会研究生珍惜交流机会,刻苦钻研,努力成为具有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的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

主题报告内蕴丰富

开幕式后举行了两场主题报告,由研究生部主任汪小玲教授主持。首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教授作了题为《语言、文化和国际问题研究》的精彩报告。杨洁勉教授在国际问题研究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其语言尤其是英语造诣也相当精深。在报告中,杨教授引经据典、名人警句信口拈来,谈吐诙谐而又意韵悠长,给在座师生以深刻启迪。杨教授说道,语言不仅仅是一个表述,它是一个时代乃至几个时代的发展,其背后贮藏着深刻的文化底蕴,他希望当今学子能在掌握本国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外语学习,更好地为本国文化“走出去”服务。目前国内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造成了许多新的现象、趋势和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结果之一是文化对国际关系的作用明显上升,外语与文化间的紧密联系,外语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向国别和区域问题研究延伸。语言专业者需要有思想、重文化、学理论,而国际问题研究则是重要的连接平台和载体。杨教授特别提到,上外的朱威烈教授即是将语言、文化、思想、理论和国际问题研究有机结合的典范。要达到如此境界,杨教授指出了四点要求,在研究中必须专深、广博、勤奋并且具备良好的中外文沟通能力。“日月星辰,宇宙洪荒,人生有限,学业无涯”,杨教授最后鼓励在座师生共同努力,为中国之大国崛起做好软实力准备,使中华民族在现有层次更上一层楼。

随后,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颎教授作了题为《全球化与翻译》的精彩报告。柴教授风格亲切,温文尔雅,在多年翻译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熏陶下,他涉猎广泛、学识渊博,由浅入深、以点带面,阐释了在全球化环境下翻译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工业革命到世界市场,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与本土化并济的时代,伴随着这一历史进程,翻译也从最初的双语者伊始逐渐职业化和专业化,正是在全球化的特定语境下,翻译发展到后来建立了教育体系,成立了行业协会。在当前全球化形势下,信息得到广泛流通,交流能够实现跨地域,然而,科技的发展也对传统口笔译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口笔译采取的是面对面、纸和笔的方式进行现场的翻译和记录,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科技的手段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翻译过程当中,诸如视频通讯系统、数字翻译平台、人工智能等。日趋成熟的国际交流和融合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势必对翻译和译员带来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柴教授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的现状,国际交往是全球化的特征之一,而全球化的特定语境则为翻译打开了职业化通道。中国的翻译职业化和翻译教育专业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础,在未来中国翻译应当走上职业化和法制化的道路,因为只有符合国际规范的翻译才能保证中国有效走出去。

无论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杨洁勉教授,还是从事翻译研究的柴明颎教授,在学术研究中都致力于让中华民族更好地走向世界,当代学者的大家情怀,让在场师生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分论坛交互热烈

15日下午,“外语与文化”研究生学术论坛设立七个分会场,对本次论坛部分获奖论文进行分主题研讨。分论坛共分为文学与翻译、外语与教育、欧美文学研究、语言与文化和语言学等主题,采取论文宣读、专家点评、师生互动的形式开展。按分会场的顺序,查明建、郑新民、李维屏、谢建文、许宏、刘宏松、陈金英、许慈惠、于漫、吴芙芸等10位专家学者作为点评专家出席了分论坛,对参赛获奖论文进行了中肯精辟的点评。获奖论文中不乏研究细致、视角创新、见解独到之作,紧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且学术专业性较强,呈现出了跨语种、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而10位专家的点评更是画龙点睛,为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指点迷津,大家风采在点评中可见一斑。查明建老师在“文学与翻译”分论坛的点评中说到,论文对象的选择面很广,重要的是能否从对象中挖掘出深度,同时,在论文中对于问题的描述不是核心,关键在于如何回答问题,应避免片面拉高文章价值;在“外语与教育”分论坛,郑新民老师强调了写论文的问题意识,应当站在专业的角度和学者的立场进行严密谨慎地写作;在“欧美文学研究”分论坛,李维屏老师建议同学们写论文时避免题目过大,谨慎对待引言,加强论文各部分间的逻辑联系,谢建文老师则强调了论文题目选择的重要性。刘宏松老师和陈金英老师建议同学们要多加注意论证的因果联系,论据的真实和权威性以及论证的有效性。许慈惠老师和于漫老师则从选题视角、文献综述等方面对获奖作品进行了深刻到位的点评,肯定了同学们对选题角度的把握,同时也提醒大家在文献综述等方面也可以更为详实。许宏老师的精彩点评,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学术规范,包括引用的规范、原始文献的引用、措辞的规范等,认识到学术论文和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而从吴芙芸老师的点评中,同学们认识到论文写作应当严谨,选题有新意,并且挖掘深入。专家们宽广的学术视野、敏锐的学术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使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了学术的精髓和文化的美丽。

学术沙龙气氛活跃

6月16日上午,本次学术论坛举办了两场别具上外特色的学术沙龙:以“海内外博士学术规划自由谈”为主题的博士沙龙和以“研究生上学记”为主题的硕士沙龙。博士沙龙邀请了四位毕业或是在读的博士生,畅谈他们在国内外求学的心得体会。宋亚南博士现任上外国教学院副教授,她用朴实真切的言语讲述了自己在香港四年读博的经历,艰难的学习过程,伴随着轻松的生活交流圈,苦与乐、松与紧相结合,构成了她读博生活的剪影。在这期间她保持写作练笔的习惯,广泛参与沙龙和讲座,与老师同学广泛交流,这些都有助于她最终顺利完成博士论文;上外2013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丁秉伟博士分享了他在博士论文写作中的经验,选题十分重要,要注重理论和视角的创新,明确主题和写作方向,并且在论文修改中要注意摘要、引言、结尾的写作,格式应当规范,在写作过程中最好能够规定每天的最低工作量,以保障写作的进度;上外2013届国际关系专业张鹏博士则分享了他通过留基委项目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留学生活,他强调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并且认为留学不仅是一个学习也是一个不断交流吐纳的过程;同济大学2012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林嘉新已有两篇文章被核心期刊收录,他介绍了自己广泛阅读经典原著、坚持撰写读书笔记并结合课程学习、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写作并发表学术论文的经验,同时也强调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四位博士的学科背景和个人境遇各不相同,在学术道路上却有着相似的历程,那就是保持勤奋与思索,乐于分享和交流。

硕士沙龙则邀请了刚刚毕业,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同学,与师弟、师妹们分享了他们在学习、学术和生活中的体会。田艺琼已被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录取为2013级博士,她在分享中特别提到了青年人的责任,认为做学问要立足中国,发挥语言优势,向对象国呈现中国的真实状态,维护国家形象;吴明会作为上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新晋博士,强调了平时积累的重要性,在学术中功底的扎实决定了道路的长远;郭晓彦则被香港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录取为2013级博士,在交流中她建议同学将自身体验融入学术研究,并提出了检验对象是否适合学术研究的维度。分享人就学术规划、求学生涯等进行了自由畅谈,并与大家积极互动,气氛热烈,思想的火花得到了真正的碰撞与交融。

闭幕式意蕴深刻

论坛的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第一报告厅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党总支书记韩殿秀老师主持了闭幕式,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维屏教授对本次学术论坛做了总结点评。

李维屏教授首先对本次论坛各项议程进行总结,肯定了论坛对于强化研究生学术意识、提高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认为这不仅是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在校研究生开启学术视野、实现知识创新、迈向美好未来的桥梁。紧接着李老师分享了他多年来从事学术研究的心得体会。他说到,做学术研究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撑,而学术精神不仅仅是勤奋治学,还包括了学者的理想、抱负、情操等诸多方面,学术研究会受到研究者情绪与社会等多方面影响,其中人的浮躁与惰性是做学术最大的敌人,学术进程的基础取决于研究者的知识和能力。“学者的价值在于学问,学术的价值在于创新”,基于此,李老师最后对在座师生提出了几点希望:珍惜大好机会,执著追求知识;坚守专业方向,建构学术面貌;拓展学术领域,提高研究能力;彰显学者风格,注重学术创新;崇尚学术精神,把握人生走向。“我们现在的学术论坛冠有‘爱未来’,因为正是爱未来才有现在的投入和付出”,李老师在讲座中说道,“如果现在执著地追求,将来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最后,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主任汪小玲教授致论坛闭幕辞。她首先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向支持和参与本次论坛的领导、专家、老师、同学表示感谢,无论是专家精彩的主题报告、师生热烈的学术交流,还是同学间无私的分享互动,都得益于上海市创新计划项目的推动落实与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接着汪老师回顾了本次论坛的基本情况,在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论坛内容更趋包容开放,秉承“外语与文化”的主题,在稳定主题、建构品牌的基础上深化了主题内涵,拓展了课题领域;其次,本次论坛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一方面借用学术文化节这一成熟的平台宣传落实创新计划研究生论坛项目,另一方面利用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丰富学术文化活动;此外,论坛还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了交互式的开放环境,给学生创造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表达的机会和条件。同时,汪老师鼓励同学们应当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广泛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学术活动。“顶端追逐梦想,脚踏实地耕耘,”最后汪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着眼未来,敢于突破,从现在起,追逐和拥抱梦想。

本次论坛共评选出获奖论文68篇,其中一等奖11篇、二等奖31篇、三等奖26篇。冯庆华教授、李维屏教授和汪小玲教授分别宣读了一、二、三等奖获奖者名单,并和上外研究生部党总支书记韩殿秀、副书记杨雪莲、研究生部副主任张绍铎、肖琳等诸位老师一道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研究生部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