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曹校长报告

索取号:G0061401000-2009-0015发布时间:2009-12-17浏览次数:270设置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扎实推进学校“四三二一”发展战略

——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度工作报告

校长 曹德明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学校一年来的主要工作,请各位代表讨论、审议,并提出意见。

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深化年,是我校发展进程中十分关键的一年,在教育部及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党政领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创新的精神,着力推进我校“四三二一”战略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学校各项工作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一、抓中心,抓重点,以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为重点推动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不断提升

教学、科研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学校领导始终注意从政策上引导全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发展

——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以国际公务员班为契机,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二是本科阶段通识教育已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学分制改革以及双学位双专业建设方案与试点进一步深化。

——积极稳妥地推进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现有阿拉伯语、西班牙语、非通用语种群(亚非语)、非通用语种群(西欧语)、法语、日语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新办专业建设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课程。

——教学基本建设不断加强。下发了《关于抓好教学六个环节的指导性意见》,要求师生就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晨读、课外阅读、考试等六个环节进行强化,在部分院(系)取得良好效果。

——拓展合作办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08年,我校继续深化参与东北片高校和松江大学城高校的合作项目,继续开设德语、法语、日语三个专业,与外校的优质专业共享互认。

——名师名课工作有序推进。我校在国家和上海市各项奖项和质量工程项目上的占有份额不断提升,曹德明教授领衔的《基础法语》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梅德明教授领衔的英语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另外还有冯庆华教授负责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等五门课程入选2008年度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立项项目。

——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顺利完成了上海市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检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全面修订了我校硕士博士培养方案,以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激励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致力于知识创新建设,开展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梁锡江和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毛文伟的博士论文被评为2008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

科学研究稳步推进,成果丰硕

——省部级以上项目申报取得较大突破。2008年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9项,上海市各级别科研项目12项,横向课题3。其中朱威烈教授的课题《中东伊斯兰地区与国际体系转型研究》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标志着我校在“十一五”期间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又一重大突破。

——服务社会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我校“国家外语战略研究”已成功申报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一五”科研重大项目,“上海市外语专业布局与外语人才培养调查研究”已成功申报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上海世博会外语环境建设研究”、“中国外语资源监测数据库”、“国外语言政策研究”、“社会语言学实验室”等项目也已陆续启动。

——高质量科研成果数量同比有较大增长。2008年,我校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30篇,并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和教材,4项成果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学术期刊的影响力继续扩大。在2008-2009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来源期刊、来源集刊遴选中,我校有七份刊物入选。其中,《外国语》、《外语界》、《中国比较文学》、《外语电化教学》和《国际观察》在各学科领域排名靠前。

学科建设全面展开,初见成效

——“211工程”三期建设取得可喜成绩。我校申报的四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全部通过专家评审,“211工程”三期中央专项资金规划和上海市财政配套资金也已安排到位,将有力保证项目如期完成。

——全面启动了“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根据“创新平台”建设规划纲要,学校把“创新平台”建设与“211工程”三期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各建设单位制定建设分规划,形成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学术委员会的建设得到有效加强,调整了校学术委员会,建立(调整)了各二级学科学术委员会,并制定(修订)了二级学科学术委员会章程;建立了“211工程”三期建设二级学院英语教学负责人联席会议机制,以发挥办学优势,凝炼学科方向。

学术会议层次与规模不断提升,学校辐射力得到增强

学校先后主办或承办了第三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中国俄语教育三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日本学国际研讨会、文体学国际研讨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学校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进一步得到增强。

对外交流和合作不断扩大,学校影响稳步提升

——“接进来”,高层次的对外交流活动有效开展。邀请了包括德国“国宝级”作家马丁·瓦尔泽、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HEC)前院长等国外重量级学者前来讲学,接待了联合国秘书长助理、希腊外交部副部长、伊朗总统高教顾问、埃及外交部长助理代表团、土耳其诺贝尔奖得主、国际俄语教师联合会主席、荷兰鹿特丹市代表团以及部分国外著名大学等重要来访,上外在国外被认可程度得到显著提升,为学校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走出去”,孔子学院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我校“走出去”战略站上了新高度。08年学校与秘鲁天主教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揭牌仪式;意大利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建设获国家汉办高度肯定。

——留学生工作取得新突破。最近两年来,上外留学生招生年均增长8%,上外现有的留学生规模居全国第十。

二、抓人才,抓队伍,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不断提升学校跨越式发展能力

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学校发展的主战略之一,得到了切实加强。学校积极探索上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新途径,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进一步规范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探索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新机制、新模式,高度重视2007年首次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后,职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技术工岗位晋级和聘任等后续问题的解决,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对我校人员编制、工资总额制定工作的理解、支持,不断完善岗位聘任工作;全面实施人事派遣人员的岗位聘任工作;根据新的《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制定了相关文件,做好校聘临时用工与非校聘临时用工的审批、备案工作,从制度上规范完善我校临时用工行为。

——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工作。按计划、按程序认真做好国家和上海市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推荐工作,2008年有7名引进人才到岗工作;召开了人才引进工作座谈会,将人才引进后的人文关怀提升到新的高度;积极落实“211讲座教授”、“211特聘兼职教授”、“211学术骨干”岗位聘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教职员工的选留录用,2008年新进人员的学缘比例(46)和专任教师的硕博士比例(28)达到了预期目标;积极配合做好博士后的进站、出站工作,克服困难,制定了博士后在站期间工资待遇、房贴发放、一卡通领取等新措施,规范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管委会之间的工作流程,帮助解决了一些较为棘手的遗留问题和工作中产生的新问题。

——扎实做好人才管理常规工作。按程序、按政策做好本年度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完成了170多人的资格审查和材料送审工作;认真做好教师攻读学位工作,签订了24位教师的硕博士定向培养协议,协助完成我校教师30位博士、9位硕士的毕业工作;积极筹划学校“211工程”三期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探索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模式、新机制,为教师发展创造平台、开拓空间。目前,我校师资队伍的结构更趋合理,专任教师已达633人,同比增长超过15%,博士比例已达36.8%

——积极主动地做好我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出国培训进修工作,尤其是推动了青年教师赴海外研修工作。2008年完成了第二批校“优青项目”共7人的出国申报和派出工作;完成了常规出国进修培训项目,如富布赖特、新加坡项目、富布赖特外语助教子项目等多个项目的推荐申报工作。

三、抓特色,抓内涵,以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一年多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突出特色,夯实基础,大力推进学生工作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一年来,以主题教育月活动为核心主线,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重要要求,结合时代发展的契机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设计了贯穿全年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努力践行“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

——继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按照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卫党委的要求,积极建设我校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完善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和危机预警三级网络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面。

——就业指导工作全面深入。学校认真贯彻中央和上海市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文件精神,党政领导高度重,着眼稳定发展大局,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为先”为工作理念,全面深入地开展各项毕业就业工作。截至200812月我校200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7.67%。。

——资助工作扎实有力。学校不断加大帮困助学的力度,坚持贯彻落实“奖、助、贷、勤、补、减”和“绿色通道”等资助政策和措施,扎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管理工作,确保了没有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学校继续巩固原有基地,着力开拓包括勤工助学、公益劳动、实习(见习)等社会实践岗位,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

——切实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进一步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教育部第24号令的工作要求,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多措并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学生辅导员队伍,目前已取得良好成效。

加强服务,突出内涵,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以共青团凝聚力建设为抓手,从七个方面入手,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即:理论思想武装青年,服务青年有高度;团建创新凝聚青年,服务青年有厚度;文化艺术陶冶青年,服务青年有热度;志愿服务培育青年,服务青年有力度;社会实践锤炼青年,服务青年有广度;学术创新造就青年,服务青年有深度;精品社团拓展青年,服务青年有宽度。

——开展了研究生 “学术文化节”活动。成功举办了第八届“爱未来”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积极申办“2009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和“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以进一步扩大学校研究生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加强我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抓支撑,抓保障,以强有力保障体系建设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不断深化财经与产业改革,大力建设节约型学校,建设和谐稳定的平安校园,以人为本、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新的支撑保障体系深入发展。

——深入开展学校产业规范化建设改革。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部署,不断深化校办产业的规范化建设与改革,充分发挥校办产业对教学科研的促进作用,增强造血功能,提高筹资能力,为学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建立运行规范、管理科学、服务优良、保障有力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盛裕良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研究课题《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顺利结项,受到广泛好评;编制了《上外后勤管理工作手册》,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为学校发展积极提供支持;不断优化后勤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发展社会服务功能,内外并举,以外养内,增强市场扩张和自我发展能力,在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受到广泛好评。

——国有资产管理呈现新局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积极贯彻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强化了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进一步理顺了全校国有资产调配、使用、管理的关系,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制度规章尤其是在房屋设施维修、大宗物资采购、社会化管理、以及建设节约型校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基础建设扎实开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了松江校区教育会堂工程的设计、勘察、施工、监理公开招投标工作,工程进展顺利,主体结构已基本完成;完成了松江校区图文信息大楼1~2层阅览室的改建工程,3~5层阅览书库灯光改造工程,完成了普通话考场的建造工作。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已有明显改善,现代化的大学校园建设基本完成。

——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进一步完善了校园数字化信息平台,完成了一卡通建设工程,目前已基本实现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推进教学、科研、管理的现代化,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管理

——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完善了校园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和松江校区的物防、技防设施,建立了物防、技防、人防“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校内安全防范体系。

五、抓细节,抓管理,以科学化管理为抓手保证主战略的执行力

管理是保证战略规划科学推进的重要手段,学校不断推进管理创新,科学处理计划管理与细节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的关系,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民主管理。学校不断畅通各种沟通渠道,大力开展政务公开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平台与制度;学校积极倾听群众呼声,抓好书记信箱和校长信箱,做好信访工作;不断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服务型管理的力度得到较大提升,机关作风有了转变。

——加强细节管理和动态管理。按照完成各项任务的时间表,加强督办工作,加大督办力度,提高督办质量,推进落实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进一步改革考核方法,建立考核机制,完善奖惩激励制度,切实实现“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过有所咎”。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学校综合实力得到提升,结构调整有了成效,教学科研健康发展,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郁,办学环境明显改善。一年多来,我们面对金融危机冲击、办学资源不足、教育竞争加剧等挑战,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通力合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有这样一些基本体会:

——要适应国家发展需求,努力抓住发展机遇。机遇是宝贵的战略资源,机遇难得,稍纵即逝。实践证明,在学校发展定位、“211”工程建设和新课题申报等方面,抓住了机遇,我们就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趁势而上,赢得主动,推进学校各项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要坚持改革创新,谋求跨越发展。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动因之一,就是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取得突破。一年多来,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内部管理机制、后勤社会化和产业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配套改革,调动了绝大多数师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广大师生员工的活力、潜力和创造力,开创了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建设高水平多科性外国语大学,汇聚优秀人才是关键。实践证明,只要始终围绕教学、科研这一中心工作,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和完善科学高效、灵活开放的管理体制,就能汇聚和造就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强化保障体系,建设和谐上外。建设高水平多科性外国语大学,支撑保障要高效有力。努力围绕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不断改善学校的组织保障、制度环境和物质基础,不断提高管理机构的创新能力、服务精神和科学化民主化管理水平,才能形成文明和谐、求实创新的良好发展环境。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建设高水平多科性外国语大学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建设的过程。与国内其他高校相比,我校虽然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办学特色和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在一些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上还存在明显不足。

就目前来看,制约我校向高水平多科性外国语大学迈进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高端”不足,主要是一流重点学科、领军人物和标志性成果三大瓶颈问题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二是办学资源不足,学校财政状况与面临的新校区回购任务相比还十分紧张;三是“创新”不足,干部和教职员工中还存在着盲目乐观、小富即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形势还了解不够。这些矛盾和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面对、深入研究、切实解决。我们要在认真分析自身主要差距和不足的基础上,及时把握新的发展机遇,使学校各项事业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009年是推进“十一五”规划的关键年,又是学校建校六十周年,且学校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局面。一方面,外部环境恶化,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学校发展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学校正式启动还贷计划,办学资源将相对紧张。

2009年的主要工作,学校已经印发了党委、行政工作要点。这里我再强调几点:

1)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围绕教学、科研这一中心工作,系统推进学校整体改革。一是要把教学质量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力争在教学成果评价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二是要在“211工程三期建设和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2)要进一步推进学校制度建设,一是争取在制定学校章程、推动院系工作等方面有所突破;二是进一步加强规范办学,建立校、院(系)承诺书制度,坚决杜绝违规办学。

3)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着力解决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解决一线教师的缺编问题。

4)按照俭朴、隆重、实效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做好六十周年校庆各项工作。

5)继续推进民主办学、政务公开和机关作风建设。一是要把为师生办实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制度化建设内容;二是要继续提高教学科研一线部门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6)大力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严格控制管理成本,开源节流,营造健康、和谐、节约的校园环境。

各位代表,同志们:学校发展任重而道远,当前学校正处于十分关键的发展时期,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不断开创我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多科性外国语大学而努力奋斗!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