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届十五届八次】2013年度学校工作报告

索取号:G0061401000-2014-0082发布时间:2014-04-15浏览次数:342设置

围绕中心任务,实施综合改革,提升办学能力,

全力推进高水平有特色外国语大学建设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度工作报告

校长曹德明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委托,向大会报告学校过去一年主要工作,说明下一阶段学校主要工作安排,请讨论、审议。

2013年,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部署,学校在教育部、上海市的领导下,坚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走开放型、特色型、国际化的内涵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综合改革,不断优化办学结构,扎实提高教育质量,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运转,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办学优势进一步彰显,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2013年主要工作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批由国家主办机构核准的大学章程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章程》经教育部核准并向社会公布。这一学校根本制度文本经过全校多年共同讨论、酝酿而成,充分发扬了学校办学传统,彰显了办学特色,确立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基本治理结构,并以根本制度规范的形式明确了学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各自边界,确立了学校依法办学、依章治校的运行格局,标志着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开启了学校下一步综合改革的新篇章。

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全国第三次学科评估中并列第2,并进入上海市一级学科(A类)序列。以此为龙头,学校各学科也得到了发展,内涵建设进一步夯实,学科布局继续优化。对接走出去战略,学校获准设立上海市中华学术精品外译项目管理办公室和外译推介中心,该中心现获得国家社科中华学术精品外译项目3项(其中本校人员获1项),并设立上海市中华学术精品外译项目6项(其中本校人员获2项)。学校3项成果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年全校共计发表学术论文690篇,其中CSSCI论文260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23篇,EI期刊论文3篇,SCI期刊论文1篇,SSCI期刊论文5篇,提交咨询报告5份。毕业生质量继续保持优势,就业率仍然保持高位(97%),学校荣获“全国50所年度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人才培养质量稳中有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取得新成果,高级翻译人才、国际公务员、多语种国际新闻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等特色办学平台扎实推进,启动了非外语专业的双学位/双专业调整。通识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共建成10大模块,全学年实际开设170门通识课程,选修人数达到6646人次。专业建设进一步完善,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3个优秀教学团队顺利通过检查,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新专业。课程建设不断深入,建成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3门课程入选市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进入第二批市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2门课程入选市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课程中心”教学互动平台得到进一步应用推广。实践教学进展顺利,已建成实验室11个,在建实验室4个,其中1为国家级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取得显著成绩,学校已和71个校外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全年共有80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67个项目获上海市级立项。师资队伍结构日趋优化,高级职称达到48.2%,硕士以上学历达到92.96%,有博士学历者达到47.79%。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小班化教学特点突出(修读人数30人以下的课程门次占比54.76%),学生成绩优良率达77.89

科学研究特色突出。成功申报 “上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竞争性引导项目”,为进一步培育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奠定了基础。“中东研究智库”成为首批18个“上海高校智库”之一。区域和国别研究实力进一步加强,现有3个培育基地建设顺利通过教育部中期考核,并积极申报了新的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全球多语种信息文本监测与分析辅助平台”、科研战略合作协同等一批以学校优势为基础的合作科研项目开始运行。科研项目取得较大进展,获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0项,立项数和经费总额均创历史新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取得立项突破;获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科技司“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4项、留学回国人员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各类社科项目22项;获横向科研项目全年22项。

社会服务特色鲜明。大型服务项目优势突出,国家文化服务贸易语言服务基地筹建工作稳步推进,上海国际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筹建进程不断加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国际合作培训教材”英文翻译项目进展顺利,出国人员培训、派出人数创历史新高,为市委组织部等机构开设的高端人才外语培训专项获得社会好评。语言服务实力进一步增强,第三届联合国合作备忘录签约高校年会等一批重要会议在校举行,高规格国际会议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服务继续实施,继续承担联合国下设机构安排的大量翻译工作,还承接包括国新办外宣片翻译项目在内的大量国内项目,承担了《海派文化丛书》英译项目,助力海派文化走出去。综合服务取得较大进展,后勤工作取得新进展,圆满完成教育部食堂承办工作;校友联系不断加强,美国、香港、日本等校友分会筹建顺利推进;上外附中东校成立,提升了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

国际化办学有效推进。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扩大,全年有780人次海外要员、重要学者、高校负责人来校访问交流,新签校际合作交流协议43项,续签14项,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国际交流合作伙伴学校和机构涵盖55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达283所。联合培养项目得到推进,与美国、新西兰、葡萄牙、韩国等国的一流大学联合培养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韩国社会与文化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外国专家聘任取得新进展,外专层次不断提升,人数有较大增加,已保证每个学科和专业都有外专任教。学生国际化培养取得实质性突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覆盖面进一步得到提高,海外留学比例进一步提高,2013年本科毕业生就读期间有出国经历者达24.6%海外办学能力和学校影响力不断提升,新建孔子学院3所。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实效。全年引进6名高层次人才,成功获批东方学者1人,领军人才1人,浦江人才1人,人才发展资金资助1人。首届青年教师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培育团队、上外海归青年博士论坛正式启动。实施了师资博士后制度,正式启动政治学博士后招聘,实现了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共同运行,优化了师资学缘结构,提升了师资整体水平。教师英语能力培训继续开展,第二届中青年骨干教师英语培训取得实效;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实现推动,5名教师率先进入实践交流阶段。

全面育人体系更加完善。生源质量稳中有升,自主招生工作深入改革,更加突出考查学生学科特长基础;本科生录取按照教育部要求,连续3年实现部属高校属地化招生比例不超过招生总数30%,学校位列中国大学高考招生50强榜单第19位。学生事务管理规范有序,辅导员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不断深入,教育平台和网络渠道继续完善,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勤工助学管理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各项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学生志愿服务与校园文化进一步丰富,学风继续保持良好状态,校领导与学生见面活动持续深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大学生课外学术创新取得突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首获奖项。

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管理部门服务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办公自动化系统投入运营,提升了服务效率;信息公开工作继续保持领先,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测评第一。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松江校区学生公寓建设项目进度良好,国际教育中心项目获教育部立项。松江学生公寓回购顺利完成并提前移交,一批实验室与设备得到更新,松江校区大教室和部分办公室新装空调等项目获得实施。学校财务状况良好,经费管理更加严谨,预算管理不断推进。校园安全管理继续健全,完善了突发事件预案,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得到提高。图书信息服务继续实施便民化,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148万余人次,新购置数据库29个,并延长了开放时间。民生服务进一步加强,教职工伙食补贴发放、职称职务差补房帖即时兑现。基金会新增到账资金337万元,至11月底账面资金达1269万元,“上外校友爱心助学基金”正式建立并获校友踊跃捐款。

总体而言,2013年是学校持续发展,各项工作稳步推动的一年。各项工作的发展、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上级关怀和社会支持。在工作中,大家群策群力,创新管理,优化制度,加强执行,落实检查,付出了许多辛劳,也涌现了许多爱岗敬业、爱生互助、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优秀事迹。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大家表示真挚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发展中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和思想认识决定学校发展格局和工作思路。全体教职员工要坚决破除“小富即安”的自我满足感和优越感,要从“211工程学校”、“部属国家重点高校”的概念边界和“自然堡垒”中走出来,接受包括境内外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科研团队和高水平师资的同台竞争挑战,要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清醒认识,牢牢树立危机意识,扎扎实实改进工作。全校教学科研人员要加强学风,更好地严谨治学,严格育人;管理服务人员要加强工作作风,严格执行,严肃纪律,坚决执行上级有关工作条例和要求;全校要统一思想,努力打造优良校风,进一步在育人、治学、研发、服务上多下功夫,思考创新。接下来学校要依托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制度规章,以制度管人管事,以优良的管理凝聚人心,共同奋斗。

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要以此为出发点,健全办学要素,改善办学条件,以更大的力气做好教学质量保障。学校要拿出切实办法逐步调整办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包括师生比偏高,生均图书不足,实践教学有待系统推进,教授给本科生开课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全校上下要牢固建立育人质量是学校办学生命线、是学校存在之根本的观念,加大资源投入并向教学质量提升倾斜,更加务实地健全以质量为核心、以服务学生发展为根本的育人机制。

三是学科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学科是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带动人才培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咨政育人的关键所在。学科强不强,关键在有没有核心成果,有没有高水平学者,在核心领域和关键层面有无影响力和话语权。学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带动中国高校整体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成为社会各方面评价学校发展实力和潜力的重要指标。全校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的整体推进,要具备长远视野和战略眼光,加强学科前沿研究,严谨治学,力争出学术精品,出学术大家。在这些方面,我们现在的积累和后劲,从趋势来看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学校上下要群策群力,思考对策。

 

二、2014年重点工作

2014年的工作重点是全面实施综合改革,提升学校综合治理能力。本年度学校行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为基础,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上海外国语大学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坚持内涵建设的基础地位,突出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紧紧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强化一流学科建设”两个中心,推动学校事业规范、持续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因学校行政工作要点已经发布,下面我仅就其中的重点工作做简要说明。

一是落实《章程》,启动学校综合改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积极开展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章程》有关工作,成立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领导小组与工作机构,统筹、落实各项学校治理制度与运行机制设计、运作。梳理学校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状况,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进行机构设置调整和院系设置调整,制定机构设置总体方案。依据《章程》,开展学校重要规章制度梳理工作,筹划、建立大学理事会,校学术委员会实施换届,并制定或修订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的章程及运行规则,完善《章程》约束下的学校管理体系。依据《章程》要求,推进学校-学院(系、部)两级管理制度改革,依照“学校主导、科学分类、扩大自主、权责适配”原则,开展相关调研及试点工作,逐步扩大院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国际合作、人事、财务、国资等方面的自主权,形成完善的包干、执行、监督和问责机制。

二是促进依法治校,加强作风建设,建设美好校园。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形成制度治校、规范办事的良好氛围。加快促进大学领导体制完善,促进党政沟通,完善科学决策,加强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建设。加强组织纪律,严格管理制度,确保决策执行,确保学风正、校风优、作风清。稳妥、公正办处各项群众意见和建议,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持“立德树人”,严格师德教育,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形成全员育人的言传身教氛围,完善《师德行为规范准则》,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强科研日常管理,形成潜心治学、力出精品的良好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认真做好学校历史梳理工作,形成多元并举、特色鲜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风尚。

三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启动“外语+X”双学位/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复语复合型的高端国际型人才培养路径。做强卓越人才培养平台,依托国家级、市级、校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探索符合学科特点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试点“多导师指导”、“多文化背景经历”、“多教学环节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方式。鼓励院系及教学单位试点设立“卓越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实施教学综合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全英语课程模块建设,争取出队伍、出教材,形成专业课程板块。强化本科教学质量评估,鼓励探索新工具、新媒介条件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突破,加强教学的互动性、探索性、前沿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形成以学生学业能力提升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继续深化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进一步明确各学科特色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规格,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探索专业学位点的国际认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拓展学校育人导师队伍,建设实践育人共同体。

四是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科研水平,提升智力服务能力。强化学科建设,冲刺优势地位。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1+5”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布局,精准设计、完整落实有关学科建设规划与要求,尤其是要对优势学科争第一做好顶层设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建立学科建设动态推进和预警挂牌机制。建立、健全一流学科管理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配置。继续推进“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工作,做好智库建设。加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申报工作。申报国家人文社科实验室,完善现有国家级实验室的运行,建设重要实训基地。整合现有教育部国际司区域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形成区域国别研究特色,打造区域国别研究网络和平台。促进各部属、市属基地按照要求开展建设,提高决策咨询能力。做强学术精品与重点研究项目。继续推动重要学术著作编纂、出版,打造系统化学术出版物,扩大学校学术话语权。做好校属学术刊物出版,提升出版物水平与影响力,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教育综合改革开启之际,学校的新一轮发展使命维系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奋发则进,自满则退,让我们继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工作斗志,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开拓创新,主动而为,真抓实干,为把我校顺利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而努力奋斗!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