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

索取号:G0061201003-2010-0001发布时间:2014-05-23浏览次数:643设置

改革·和谐·发展

———上海外国语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至今走过十年漫漫风雨历程。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大潮中,上外后勤作为上海首批社会化改革的试点高校,在学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领导和直接指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理解支持下,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以积极向上的姿态,成功实现了体制转型,锻造了一支技术力量、保障能力、服务水平和生存活力都空前提高的后勤团队。

上外后勤实行在“后勤实体”框架下的内部改革、外部拓展,始终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方向不动摇,积极构建校内市场;在此前提下,走向社会,利用有限资源,不断拓展校外后勤服务市场,对部分后勤服务项目采取对外公开招标的办法,引进竞争机制,谋取发展,实现了以外养内的良性循环, 上外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这是一条稳中有进、有序变革、平稳过渡、被师生员工所接受的改革之路。回顾和总结上外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就是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坚持改革不停步。

下面,就我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改革成效以及新一轮改革的打算作如下报告。

 

十年改革回顾

我校后勤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发展成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全面推行准企业化管理模式。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试运转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实行经济与责任相匹配的大承包;第二阶段为后勤社会化改革启动运转阶段(从1999年初至2001年末),后勤系统从学校规范分离,实现政企分开,成立上外后勤实业发展中心,变行政职能处室为企业管理性质的后勤服务实体,由过去的行政拨款制转换成项目服务收费制,实行准企业化向企业化改革;第三阶段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深化阶段(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乃至今后更长的时间),后勤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努力将后勤实体做大做强,形成以外补内、以外强内、以外促内的战略格局。今后,通过行业化、专业化、集约化建设,赶超社会服务业,建立为教学科研所需、具有姓“教”特色、拥有自身品牌、独立生存于社会并优于社会第三产业的新型服务企业。

一、贯彻“三三制”方针,改革初见成效

为了顺利推进改革,我校后勤以学校“四三二一”发展战略为主导,结合后勤改革与发展实际,提出了“三三制”工作方针,有效地扭转了工作上的被动局面,确保了改革健康有序运转。“三三制”工作方针从内容到实践,基本上实现了把零散的经验系统化,把感性的认识理性化,把规范的做法制度化,符合科学发展的方向,也体现了后勤指导思想的系统性、改革发展的科学性、两个效益的实效性,是继续做好后勤工作的基石。

针对改革初期我校后勤存在的与机关部处、各院系不和谐,后勤内部不协调,后勤员工工作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下降,学校负担过重,后勤地位偏低等状况,提出了“三个坚持”的工作新思路。即:坚持和气生财,主动服务;坚持立足学校、服务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为区域经济作贡献;坚持在抓好物质财富创造的同时,认真抓好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具体抓好“三项工作”,即:抓好后勤服务质量自我评估体系建设,成立质量监督办公室,定期听取师生员工意见,及时处理信访投诉;抓好职工技术培训;抓好固定资产管理和节能减耗工作。

针对改革初期我校后勤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后勤经济形势,抓住机遇,提出打造“三个核心竞争力”,即以饮食业、运输为主,参与社会同行业竞争;以接待、校舍业为主,参与校内同行业竞争;以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参与校内外人才市场的竞争,有效地增强了后勤的经济实力。

经过十年的努力,我校后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做到随叫随到,不叫也到,主动上门,靠前服务,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服务作风,赢得了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的好评。

二、参与社会竞争,壮大后勤实力

坚持立足学校、服务学校,把学校的工作做好做到位,这是一大前提。在做好学校后勤保障服务的基础上,走出校门,走向市场,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我校后勤在立足学校,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走向社会、参与竞争、以外养内的发展战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使后勤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对学校和贫困生有所回报和资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获丰收。

截至20108月底,我校后勤开发校外项目10余个,其中大连西路校区饮食服务部承包三个学校(上海市军体俱乐部、上海市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外附中);三个医院(四一一医院、八五医院、上海和平眼科医院);三个街道食堂(广中街道、凉城街道、曲阳街道)和一个虹口区政府机关食堂。运输服务部承包了上海通用公司部分班车以及接送学生往返虹口和松江校区的运输服务;大连西路校区校园物业管理服务部承包了上海百诺公司的绿化养护项目。立足学校,走出校门,后勤社会化改革走向良性循环,后勤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增加了收入,减轻了学校的负担。据统计,后勤社会化改革到现在,后勤校外营业收入约6000万左右,有效地弥补了学校经费不足。二是后勤员工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经济意识有了明显增强,管理才能、专业技能有了明显提高。三是利用与社会合作经营这个平台,扩大了上外在社会上的影响。2008年从中央电视台到上海各大新闻媒体分别报道了我校后勤坚持立足学校、服务学校、走出校门、走向市场、为社会区域经济作贡献的有关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校外经营的收入,弥补了经费不足的问题,对解决后勤基本建设,改善职工福利、优化学生住宿条件、惠及贫困生提供了资金来源。为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后顾之忧,安心学业,从2006年起至2009年,后勤资助贫困生伙食补贴共资助40万元,提供勤工助学岗位360多人次。从2001年至2009年底,后勤投资建设项目36个,投资金额1020.33万元,其中虹口校区生活区改造共投资458.2万元。近五年来,我校后勤完成了学校提出的岗位工资增长10%的任务。非在编人员最低岗位工资由当年的350元逐步增加到550元、840元、960元及至2010年调整为1120元。由于工资增幅大,后勤平均每年返还学校职工工资款352万元,9年共返还3160万元。后勤还自筹资金购置大客车16辆,更新了装备,提高了运力,保障了校内外市场的需求。

三、培育优秀文化,促进和谐发展

文明健康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我校后勤倾力构建企业文化,提出了“团结、创新、务实、向上”的企业精神,形成了富有后勤特色的企业文化。涌现出了一大批服务明星、文明岗、文明窗口和先进集体以及先进个人,后勤员工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1. 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为了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规范员工行为,使处理事务有章可循,我校后勤十分重视制度化建设,制订了《员工手册》、《服务内容与服务标准》、《固定资产管理条例》、《重大经营活动专项报告制度》、《关于评聘高级工、技师的规定》以及各部室的规章制度等,努力和自觉地克服在管理服务中的随意性,积极进行标准化建设。

2. 员工培训,常抓不懈。我校后勤成立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对干部职工进行了英语、计算机、财务管理、企业管理、驾驶、厨艺等一系列培训,对服务人员进行规范服务培训,对各工种的职工进行专业技能和资格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3. 拜师结对,传承技能。将传统的拜师仪式赋予新的内涵,是我校后勤的一大创新,此举确保了后勤重点岗位后继有人,师傅技艺得到传承。饮食服务部首批对6对师徒,经过两年带教,有5位徒弟获得满师结业证书。拜师结对,加强了队伍建设,营造了学习氛围,提高了员工素质。

4. 专业学习,蔚然成风。中心创建学习型后勤、培养一支管理优秀、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员工队伍,为后勤改革成功的关键步骤。在后勤领导以身作则带动下,员工中学风日盛,自费参加各类学历或非学历教育,接受培训。我校为了鼓励自学成才、岗位成才,制定了相关奖励规定。由改革初期高级工以上职称 9人(技师1人、高级工8人)增加到20106月底的51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3人、高级工46人)。

5. 创立品牌,强企兴企。根据“创品牌,扩影响,育人才”总体目标,我校致力于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和产品品牌,经过自下而上评选,广中社区餐饮服务社和松江学生公寓荣获“上外后勤服务品牌”称号,松江食堂小笼包、红烧大肉、炒鱼块、红汤面荣获“上外后勤产品品牌”称号。

6.T管理,规范服务。通过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规范工作程序,后勤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勇于实践,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管理成本明显降低,不仅规范了后勤干部员工的工作职责,而且使后勤实现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7、例会讲评,提升绩效。从2007年起,后勤部门实施例会讲评制度,对锻炼和培养一支责任心强、有管理能力、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后勤基层干部队伍产生了积极效应,同时也对提升全体员工的职业精神,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团队意识起到了推动作用。

8. 典型引路,以点带面。近年来,我校后勤和各部门每年开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如:文明楼、文明寝室评比活动,评选“优秀上外后勤人”、“优质示范岗、服务明星”、“最佳实践区(者)”活动。还邀请十七大党代表、全国劳模、上航乘务长吴尔愉作“服务他人,庄严自己”事迹报告,对后勤员工进行了生动感人的敬业爱岗教育。

9. 维护稳定,促进团结。随着后勤用工增多,维护临时工合法权益,促进后勤队伍稳定成了中心关注重点。20076月,在校工会支持下,我校后勤成立了由外来务工者为三级工会委员的三级工会组织,为保护外来务工者合法权益健全了组织保障,至今发展三级工会会员300余人,并组织两个校区的足球对抗赛、卡拉OK比赛等三级工会活动。坚持开展向困难职工送温暖,对弱势群体重点帮扶活动,献上组织的关爱和温暖。这既体现了工会组织关注弱势群体,进行困难帮扶工作的优势,又为维稳工作的开展增添了力度。最近又成立了上外后勤教工小家,为活跃后勤员工的业余生活提供了新的平台。

10.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后勤组织职工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如文体比赛、演讲比赛、科技文化节,并获得较好的成绩,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展示了他们的才艺。20074月,成立了以中心领导、部门经理为主体的后勤中心合唱团,改编歌曲《咱后勤的人》、《咱们后勤有力量》、《后勤欢迎您》,其中《咱后勤的人》获得上海市科教系统铜奖。

11.荣誉称号,鞭策动力。十年改革,我校后勤取得了各项荣誉称号,20022007年,饮食服务部被评为“上海市文明食堂”称号;2006年饮食部评为“全国高校伙专会先进集体”;运输服务部先后获评“虹口区安全行车先进集体”、“上海市安全行车先进单位”。2007年后勤中心荣获“全国高校后勤系统宣传与信息工作先进单位”,20092010年荣获“上外宣传思想工作优秀单位”称号。2006-2009年度后勤工会荣获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工群众体育先进集体”,2009年荣获“上海市科教系统教工小家”称号。中心主要领导成员相继获评校、区、市科委多种奖项。

四.探索改革理论,扩大对外交流。

后勤中心十分重视改革理论的探索,重视与社会上的同行相互交流、学习,重视与校、处两级领导和各院系的师生交流与沟通。主要方式是出版《后勤工作简报》和理论书籍,为校内外媒体撰写报道、建立后勤网页、举行工作汇报会、恳谈会,增加后勤工作透明度,以便获得领导和师生的指导与支持。

我校后勤在推进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理论探讨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中国改革潮》、《中国高校后勤》等全国杂志发表多篇论文和报道。由盛裕良副校长主编、先后出版了《中国高校后勤改革战略研究》、《中国教育服务产业案例点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等三本理论研究书籍;其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获评中国高校学会第六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优秀专著二等奖。由沈耀忠主编出版了《食堂实用菜谱600例》和《后勤管理工作手册》;其中,《食堂实用菜谱600例》填补了国内大锅菜菜谱的一个空白,体现了注重高校师生饮食结构,合理搭配师生伙食营养配餐的健康理念,对高校等企事业单位食堂乃至于提高普通家庭厨艺都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五、迎战严峻形势 遏制效益滑坡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影响,后勤经济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客观上寒暑假放假时间长,消费量减少,物价上涨,用工成本提高。主观上是内部管理存在不足,应对措施不到位,对不可预测的因素估计不够。社会上出现的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带来的高薪招聘员工对后勤队伍稳定影响很大。后勤党政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提出了三点应对措施:一是寻求学校领导政策支持,缓冲压力渡难关;二是加大内部挖潜力度,开源节流,减员增效,提倡一人多岗,降低运营成本,如安排二线人员参与一线应急服务等;三是继续开拓校外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弥补缺口,如松江后勤充分利用宿舍、食堂等现有资源,吸引中小学和社会团体到松江校区举办夏令营,开设培训班,有效提高了上外小别墅的入住率和松江食堂的就餐率,激活了人力和物力资源。

 

改革主要成效

从“铁饭碗”到“争饭碗”,从“等市场”到“找市场”,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近十年来,出现了当初难以逆料的全面飘红的工作局面: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大相当于10年前3倍多的,服务工作量相当于原来三倍的情况下,后勤在职员工没有按比例增加,服务质量、品牌建设和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却直线上升,还涌现出了一批全国级、市级的服务明星、服务品牌和“文明班组”。

1.服务效率大大提高。员工队伍日益壮大,由1999年改革初始的404人(在编职工152人,非在编职工252人)到2009年底的752人(在编职工89人,非在编职工663人),服务师生人数由改革初始的3390人到2009年底的15484人,后勤职工与服务对象学生之比18上升到121。后勤管理干部经过社会化实践,改革意识日益强烈,后勤干部和职工的市场化观念已基本确立,服务育人,敬业爱岗、和谐发展的理念和氛围为改革的深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后勤国有资产总额由2001年的1411.46万元到增加到20108月底的3264.38万元,十年总增长率131.28%;从2007年起至2009年,每年上交学校资产使用费50万元,共上交150万元。

3.教学科研高速发展。上外现已发展成为全日制在校万余人、教职员工1400多人的规模,拥有松江、虹口两个总面积为1080亩的新老校区,校园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有5万多平方米,约为十年前的3倍。学生食堂面积为7千多平方米,约为以前的4倍。

 

下步改革展望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我校后勤必须应对加速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挑战。摆在我们面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是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始终坚持“三三制”工作方针,加强后勤内涵建设,提高后勤管理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重点强化餐饮、住宿、交通等各项保障职能,打造以吃住行、会务接待、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后勤,走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低成本、高效率、多元化的发展道路。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1、突出和强化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保障职能,形成适合我校后勤特点的发展新路。在服务教学科研的同时,坚持走市场化发展之路,打造后勤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后勤餐饮优势,大力输出后勤优质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扩大后勤的市场份额;通过举办夏令营、旅游接待、培训等活动,挖掘自身潜力;大力发展农副业生产,提高现有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提高服务保障资源利用效率中的作用,不断壮大后勤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反哺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做大做强后勤实体。

2、加强后勤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后勤保障。为优秀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吸引更多人才加盟后勤队伍,着力解决后勤队伍人员老化,后备管理、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努力破除阻碍后勤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缓解用工难、招工难、留人难的窘境,确保后勤队伍稳定。为确保后勤重要管理岗位和核心技术岗位后继有人,在骨干职工退休时不影响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下降,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人事管理机制,推动后勤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

3、以人为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和工作条件。实施人性化管理,千方百计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和工作条件。在学校后勤服务工作中大量使用外来务工人员的情况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下决心解决服务上外15年以上技术骨干、管理骨干等外来务工人员的住宿问题,在松江、虹口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宿舍,改善职工的生活环境。促进企业和谐稳定,为学校和后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校后勤改革要有所突破,必须在以下五点下功夫:一是后勤要坚持改革方向,积极拓展市场,自我加压,树立更高的目标,把后勤实体做实、做专、做强;二是后勤工作要进一步融入学校实施“四三二一”发展战略的整体工作中,多找结合点,更好地支持我校教学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校师生员工,更好地服务于来自校内外的多方面保障需求;三是要坚持“三服务二育人”的宗旨,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革新,尽力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耗、打造节约型校园,实现绿色服务,让改革成果惠及每个学生;四是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合理的成本补偿机制,加大对后勤的投入和支持;五是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把我校后勤工作做好。

十年的改革,上外后勤人品尝了改革带来的阵痛与甘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实践证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应了高校的发展规律和国际化办学需求,减轻了学校财政负担,使行政领导省出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和发展规划上。同时,它又极大地调动了后勤员工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增强了后勤团队的生存能力,提升了保障服务质量,基本实现了学校领导、师生员工、后勤职工“三满意”预期目标。

我们深知,后勤现有的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离学校理想化需求还有一段距离,需要继续提高;后勤实体完全独立于学校、独立于社会的能力尚未成熟,探索一条最有效、最适合高校发展的后勤保障模式有待于努力实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年改革的征战,是前进中的一个驿站,新的目标正在前方,需要我们不畏艰难,跋涉前行。我们坚信,有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的全力支持,有十年改革经验和成果奠基,后勤全体员工满怀信心地践行教育部继续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示,用科学发展观和系统理论统帅改革,在校党委领导下,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思维、挖掘潜力,提升内涵,誓将后勤改革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为学校实施“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作出积极贡献!

                                                201082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