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发布

听他们说老校徽的故事:纪念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六十七周年

索取号:发布时间:2016-12-29浏览次数:8506设置

  • 2016年12月29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文门户网站首页轮播图切换截屏 【摄影 | 】

  • 姜椿芳刊登在1949年12月29日《解放日报》上的《上海俄文学校揭晓通告》及录取名单 【摄影 | 】

  •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校徽(陈青校友捐赠) 【摄影 | 】

  •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赴朝语文工作队出发前合影 【摄影 | 】

  • 华东革大外专赴朝语文工作队学生名单(载上外《师友情》文集) 【摄影 | 】

  •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外文专修学校校徽(梁义彬校友捐赠) 【摄影 | 】

  • 梁义彬校友拍摄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外文专修学校校门 【摄影 | 】

亲爱的读者,当你打开今天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文门户网站的首页轮播图,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张颇有历史感的老照片。泛黄的画面中,一群学生在校园的草坪上翩翩起舞。他们步姿优雅,神情悠然,洋溢着青春活力,陶醉在恬静之中。他们正是六十多年前上海俄文专科学校的学子——我们的前辈。

倘若你切换至下一张图片,又会看见另一群同样舞蹈着的外国学生。舞台是如此绚烂,如此夺目,令人惊艳——他们是几天前新年晚会上的上外留学生。尽管肤色不同,语言各异,但在光影的切换中,这份蓬勃朝气,这份优雅从容,彷佛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定格在这座我们共同学习生活的校园里,历久弥新。

今天,12月29日,是一个值得全体上外人铭记的重要日子,这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校纪念日。六十七年前的这一天,就在共和国成立不久之后,上海《解放日报》上刊登了一则署名校长姜椿芳的文章《上海俄文学校揭晓通告》,并附以录取名单,宣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成立。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这所白手起家、专攻俄语教学的语言学府,又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传承变革,引领并见证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变迁,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全国重点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如今又向着“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这一办学愿景而奋勇前进。

在这个特殊的纪念日里,让我们通过两则上外校友赠送老校徽的故事,回望母校一个甲子的语魅芬芳,感怀新中国外语教育走过那一段段难忘的历程。



华东革大附设上海俄文学校老校徽:抗美援朝的历史记忆

2014年9月,上海俄文学校二期老校友陈青先生向学校捐赠了上海俄文学校最早的一枚校徽。他深情回忆起自己在母校度过的青春时光,并重点讲述了在读期间参加“抗美援朝语文工作队”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的经历。谈起往事,陈青先生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和各类资料,包括当年学校刊发在报纸上的二期学员录取公告、他本人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照片、还有上外历年大事记等珍贵史料。

其中,有一枚陈老先生从1951年珍藏至今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校徽,显得格外珍贵。校徽为珐琅底质地,上面清晰可见中俄两种文字的校名和当时的标识,即便在今天看来,校徽的设计和制作依然堪称精美。虽然只是一枚小小的徽章,却见证了上外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据了解,陈青先生于1950年12月考取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的英文班。当时正逢朝鲜战场形势紧张,国家急需英语人才,学校英文班学员响应国家号召,经过短期强化培训后,成立由44名学员志愿组成的“抗美援朝语文工作队”,陈青先生就在其中。虽然他那时已经成家并有了两个孩子,但依然克服困难,舍小家为国家,奔赴前线。时任校长姜椿芳亲自赴北火车站为44名热血青年送别。

据陈青先生回忆,1951年2月,语文工作队在北京华北军区集中报到后,跟随部队徒步跨过了鸭绿江。到朝鲜后,语文工作队的成员被分配到各个部队,从事对敌喊话和战俘管理等工作。其中陈青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著名的金城战役,他在战斗中参与审讯俘虏,帮助我军辨认敌军火力点和阵地情况。

战争结束后,陈青先生转业回到上海,进入上海外贸系统工作,曾常驻香港华润公司十七年。1957年夏天陈青在北京学习期间,还曾受邀与社会各界人员一起前往中南海,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华东革大附设外文专修学校老校徽:珍贵的“多语种”时光

1949年12月,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建成之后,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对学校十分关心,多次亲临指导,要求学校领导把眼光放远一些,除俄语外,还要培养其他语种专业人才。根据他的指示,为配合国家外交外贸工作需要,学校于1950年增设英语班,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校址迁至东体育会路(原暨南大学一院),即现虹口校区校址。

1951年4月,学校又建立东方语言文学系,增设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尼语专业。1952年3月,南京华东军区政治部附设外文专修学校学员150余人并入我校。至1952年8月,学校已初具规模,设俄语、英语、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度尼西亚语5个语种。

1952年下半年,由于全国高等院校实行统一招生并开始院系调整。根据教育部指示,学校东方语言文学系师生全部并入北京大学,只设俄语专业。同年9月,学校遂改名为“上海俄文专修学校”,又于11月再度更名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学制固定为3年。尽管学校又回归专攻俄语的教学情况,但这段“多语种”的时光,仍然在校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珍贵印记。

2016年7月,上海俄文学校二期老校友梁义彬给上外校友会来信,赠送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外文专修学校的校徽,还回忆起自己1951年11月拍摄学校老校门时的情景。信中,他如是写道:

我是一期校友梁义彬,1950年1月入校后,我领到了学校发给的第一枚校徽,圆形的,色为黑白相间,体型较小,可惜后来不幸丢失,现只能从一期校友在1950年拍摄的老照片中找到踪影。1950年冬学校更名为外文专修学校,故又发行了第二枚校徽,就是我送上的这枚,编号为266。二期学生480多名就是在此校名下招的,加上一期395人和教职员工,至少应制作千枚左右,故学校可能会有留存。

我这枚校徽自1950年冬佩上后,直至1952年2月我分配至北京部队,换上军装后才摘下珍藏至今,已64年多了。2010年,我们北京一期校友会编印《永远的姜椿芳校长》纪念文集,在前面的照片部分,我把这枚校徽拍成照片,与我校第一次招生广告,一期学生录取通告、二期录取通告的照片,编在一组,形成一个系列。

在2009年夏,我为选择安放姜椿芳校长铜像的位置去了母校,见到了当时的校友会秘书长孟庆和老师,并送他一张一期校友老照片的光盘,他得知我所拍外文专修校门一景的照片底片还在,希望我寄给他。回京后就给他寄去了,我在校时还拍过不少照片,照片有些还在,但底片却都丢失,唯有这张照片的底片还在。这张底片得以保存下来的原因很简单,我当时拍的照片大部分在玻璃走廊内黑板上张贴,在纸上编号展出,供大家选择加印。这张校门的照片受到非常的欢迎,因加了黄镜头,天空的朵朵白云非常清楚,因此受到大家的喜爱,要加印的人很多。后来又有人来要求加印,我记得前后加印了四、五百张,我们姜校长也加印了一张。60周年校庆时,我把这张唯一保存下来的底片送给了学校,但他们可能理解我的心情,复制后把底片又寄了回来,并送了一张大大的奖状。

已是耄耋之年的梁义彬老校友于1952年2月从军事班离校去北京华北防空司令部工作,1952年5月初去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回国后转业到地方工作,1975年后回到北京。他本身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上外校史馆中的许多珍贵历史照片皆出自他之手。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