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发布

五四青年节:给每个奋斗的上外青年,这里也有你的身影

索取号:发布时间:2017-05-04浏览次数:11074设置

  • 【摄影 | SISU】

一个奋斗的上外青年,

都有平凡而励志的一面。

 

是青春,是理想,是奋斗,是耕耘;

是莽撞,是不甘,是乐观,是向上。

 

青年,不分年代。

青春并不只是人生的一段时期,

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

 

有的青春在创造中升华

首任校长姜椿芳,29岁时受命在上海开始创办时代出版社,是当时整个抗战沦陷区唯一能够公开出版的反映我党观点的中文刊物出版机构。

《时代》周刊出版后不仅使上海人了解苏德战争的真实情况,也对解放区和后方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增加了人民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

1949年,创办上外时,姜椿芳37岁。

对了,作为翻译家,他还有一部对青年人来说脍炙人口的作品:《演员自我修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作品。

上外校园中的姜椿芳雕像,是上外人对这位年轻校长的纪念


有的青春则在战场上洗礼

陈青,1950年进入上外前身学习英语。26岁时进入朝鲜参与作战。

“我只是个热血青年,当时也并没有过多考虑战争的危险性,有的是‘保家卫国’的热情”。61年后,他如是对采访他的青年学生回答。

1952年,陈青于朝鲜“三八线”附近的金城战地


有的青春在志业中耕耘

18岁那年的9月,顾锦屏在开学典礼上听到校领导宣布自己被中央组织部选送到北京工作。随后一生在中央编译局从事翻译工作。抬头四壁卷册,俯首一张书桌,常常不分昼夜,如此周而复始,和当时的上外毕业生一起,翻译了大批马列著作,将马列经典的海量字符由外文转换成汉字,为中国建立起一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我的经历很简单,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而且一做就是六十几年。”“代圣人立言,笔重千钧。”62年后,他对上外的青年一代如是说。

1950年代,顾锦屏在中央编译局废寝忘食地学习和工作


有的青春在课堂上绽放

32岁的李观仪走进了上外课堂,从此俯身教学,且以严格著称,学生迟到就不允许进教室,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也许会被罚站听课。看似严格的教育方式,包含的却是一片爱学生的心。

论及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她说“教师要有敬业精神,要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学中去。对教学要专心致志、不辞辛劳、精益求精”。

李观仪教授一生倾情教与学,桃李芬芳满天下


青春会延续,历史会留存,不变的是青春的内涵。


有的青春在服务学生中灿烂

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每个上外学子最终都会报到的去处,工作“专业”而“繁杂”,面对不同的学生,一个相同的流程和政策,需要解答数百次。每一年学校的高就业率和学生得到的每一个Offer,既是学校培养的结果,也是就业指导教师们提升的成果。

当华灯初上,夜晚来临时,往往是各个职场指导活动开始的时候。加班,是学工队伍的常态,面对常常不在学校的大四学生,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教师奔走,“虽然老师看不到,但是真心要为毕办的老师点赞”,这是学子对老师们最好的回报。

2017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学生工作处田力娜老师(左一)在为应届毕业生进行简历修改咨询

秉承“管理·服务·引领”的工作理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坚持师生权益优先,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在服务的过程中育人,看似寻常固定的教务处工作,依旧需要改革献策的勇气和日常加班奉献的无私,这也是学校中“青椒”人们工作的常态。

2017年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获得单位,教务处教学管理青年团队成员


有的青春在引领中更有厚度

辅导员是青年友,更是青年学子的人生导师。他们既要和学生打成一片,也要在关爱学生中指明前行的方向。作为一群24小时随时手机待命的不间断工作人士,他们的生命里就是所有需要关爱的学生和无尽的问答。选择学生工作,就是选择了与青年在一起,与责任在一起。

2017年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干部、西方语系辅导员景飞鹏与学生交流谈心

作为曾经的学生会主席,学业、团队、项目、兴趣……一样都无法缺少。“助力每一位身边人的梦想”,曾是德语系大四学生邱弼君的竞选口号。

在学业不能缺席的前提下,校会工作的方方面面也需要兼顾,学校的大学生创业氛围要更加浓郁、艺术氛围和活动要更加丰富、社会实践效果更加突出,团队间的协作需要沟通,还有对境外友人推广上外讲述中国故事……做筑梦者、文化人、实践者,在看似光鲜亮丽的主席身份背后,是每天凌晨时间的不眠,也是做时间萃取者的艺术。

2017年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员、德语系学生邱弼君代表上外参加美国常春藤盟校学生理事会政策年会


有的青春在奉献祖国中更加优秀

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利用上外学子的语言优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这是许多上外学子的兴趣所在,也是自己肩负的使命。

在过去的几年中,杨斯童作为上外学子的代表,始终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担任模拟联合会协会的核心成员,参与筹办模联大会;担任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联谊会的执行主席,对外参加青年交流;担任“中国青年”工作室的学生团队负责人,设计各种网络作品用英语表达当代中国;作为核心骨干参与筹办世界互联网大会青年论坛……每一件倾情投入的事情,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外表达一个热情、向上、蓬勃的祖国。

2017年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员、新闻传播学院学生杨斯童参加团中央《入团第一课》视频的拍摄

怎样和外国人讲今天的中国故事,怎样让更多中国年轻人学会对外国人讲述我们自己,或者说遇到各种不理解时,怎样和外国人讲中国道理。在美国版知乎Quora平台上,活跃着一支自发的学生网民群体,他们中大多是上外的在校学生。

从原本利用境外论坛锻炼外语,到为中国形象总挨骂的拍案而起,再到为外国提问者回答各类中国问题,在过去的近一年中,他们回答了230多个涉及中国的外国网民提问,涵盖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族,也在南海问题、达赖窜访等多个涉外事件中以学子的观点表达青年人的观点,90万多人次的境外网民阅读了他们的答案,他们自己也正在成为一支在回答问题中不断进行国际比较,了解国情,让自己也变得更加有趣的队伍。

这批自称为中国问题回答小组的上外青年,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共青团中央、国家网信办所评“中国青年好网民故事”中对外传播中国的一个部分

而更多的上外青年校友则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为国奉献。他们有的身处热带非洲帮助援建,有的则在战乱地区报道新闻,有的奔走在中外文化交流的事业中。看似涉外的靓丽,背后则是离别亲人故土的胸襟和以身报国的情怀。有人写道:“驻外就像是一场恋爱;理想,与国相伴才不孤单”。

我国驻科特迪瓦外交官、法语系2013届毕业生严子康如今已在非洲工作近4个年头


有的青春在创业中不断突破自我

今天以青年创业导师身份帮助创业孵化的魏晓雨,曾是上外06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这个来自安徽肥东县的青年大学生一头扎进了重庆大足的山山水水之中。救过山火,给缺水的乡村募集送水,发起暖冬爱心行动,从上外募集2100多本书籍办了乡村小学志愿者书屋……彼时的种种激情,日后转化为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与投入。

回到大都市后,他继续以青春激情,勤勉努力,洽谈了近1000个创业项目,扶持了150多家创业企业,孵化企业销售总额达3.2亿元,其中诞生了瑞一科技、移康智能等新三板上市企业,出现了触宝这样的互联网独角兽,还培养出了59store等大学生创业优秀代表。如今,他参与开办了青年孵化基地,将自己的创业孵化经验回馈母校,在学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帮助更多的上外学子实现青春梦想。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06届毕业生魏晓雨在为同学进行创业培训

Unibike(由你单车)的蓝色小单车是中国不少大学里的风景线,作为一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如今他们已经获得A轮融资1亿元,30多万人注册成为他们的用户。还在读大四的95后学生柯雨泽是这个项目的创始人之一。

创业不总是一帆风顺,“那时,我们顶受太多对未知的恐惧,欺瞒、战术和试图描摹的无数种失败的可能性,因为不知道墙的对面是否依然是铜墙铁壁。”研发核心技术6代,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摔跤之后永不气馁,继续卯足力气前行,愿意在每个失声痛苦的夜晚过后伴随着朝阳迎接接踵而至的挑战,这就是创业的青春,突破自我的奋斗。

   

深夜时分,西方语系大四学生柯雨泽骑着Unibike单车在继续扫街



今天的上外图书馆里,安放着鲁迅像,作为一所与鲁迅结缘的学校,青年节之际,他的话语仍然会在耳旁响起: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摘自《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历史与现代连接之中,恰是上外青年行动的源泉。

历史与现代连接之中,是传承,是文脉,是青春的继续。

每一段青春都值得奋斗,每一段青春也值得珍惜。

每一位奋斗的上外人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都在用青春的激情描绘自己的故事。


“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讲话


纵是青春不再,

亦祝奋斗的上外人拥有激情澎湃的青春心灵!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