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发布

“思政创新年”工作交流之五:以中华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索取号:发布时间:2017-11-29浏览次数:1019设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这一论述为我们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引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同时更提出了新要求。

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同时,更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上外国际教育学院结合自身的汉语国际教育以及英语教育等专业,积极探索富有专业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并挖掘专业内涵,构建打造专业特色的文化品牌,努力实现教学实践基础上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政教育体系。近两年,学院通过举办“中华文化节”、“红歌班歌赛”、“英语戏剧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文化品牌活动,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让这样的活动机制化、规模化、多样化,让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更加彰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价值和作用。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们身处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模糊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同时也模糊了文化的界限,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更应得到继承和弘扬,并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高等院校尤其是外语类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及课程的特殊性,他们处于丰富的多元文化交织融合的氛围中,大多重视外语学习以及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容易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出现所谓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文化失语”,一方面表现为中华文化知识的匮乏和传统文化修养的缺失,另一方面表现为用外语表达和传递中国文化能力的不足。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的实施,外语类院校原先的外语加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我校提出了“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交流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基于“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也具有对接国家战略,承担起讲述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要践行让中华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光靠学生自己举办的文化活动显然是不够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全程参与,并要积极扮演好自身应有的角色。国际教育学院将继续以专业特色教育为依托,并在此基础上,对全体专业课教师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和引领,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口前移。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高校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坚持立德树人,“立己德”重在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坚守精神家园与道德底线,要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习近平强调,教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作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仁而爱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教育楷模,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情操,帮助青年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

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所从事的高等教育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时代,我们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拓宽视野,在实践中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实现工作上的与时俱进。在日常教育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同时,更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我们的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质量和水平。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