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发布

SISU教学院系篇之七:让汉语教学贴近生活,走向社会,深入人心

索取号:发布时间:2017-12-05浏览次数:1099设置

  • 【摄影 | 】

  • 【摄影 | 】

  • 【摄影 | 】

  • 【摄影 | 】

  • 【摄影 | 】

  • 国交学院开发新型国际汉语教材《乐学汉语》 【摄影 | 】

  • 唐依力老师参加“上海市首届高校语文教学比赛”决赛现场 【摄影 | 】

  • 我校荣获“上海高校语文教育教学征文比赛活动”优秀组织奖 【摄影 | 】

  • 教师获奖征文选登于《东方教育时报》 【摄影 | 】

  • 涂昕老师获上海外国语大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 【摄影 | 】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与提升教学质量的背景下,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在汉语教学领域积极探索,无论是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还是中国学生的母语教学,始终践行“让汉语教学贴近生活,走向社会,深入人心”的教学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目前有两个留学生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言)、三个学术型硕士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一个专业型硕士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一个博士点(汉语国际教育),主要承担留学生的招生与管理、硕博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留学生本科生/进修生的教学以及全校中文类通识教育必修课教学工作。 

汉语教学之留学生篇

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是一项特殊的第二语言教学工作,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十分重视国际汉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教师呼应时代、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目的语环境,积极推动国际汉语教学向课堂外延伸,贴近社会,走向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从语言到价值观都得到升华。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鼓励留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

学院注重提高留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留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注重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留学生的个性天赋。学院每学年组织所有外国留学生参加各类语言实践和文化体验活动,包括各类长短途的文化考察、迎新活动、联谊活动、新年晚会和国际嘉年华等;学院也会组织所有外国留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包括定期的朗诵演讲比赛、作文比赛、中文歌曲大奖赛、中华文化才艺比赛等。在各类活动中,留学生一方面做到学以致用,将课上所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社会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国交学院历来鼓励外国留学生参与国家相关部门和上海市组织的各类实践和竞赛活动,在历届全国汉语桥大赛、上海旅游知识竞赛、中国元素创意设计大赛、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划龙舟比赛、中外友人乒乓球比赛中,国交学院留学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国交学院每学期至少举办8次“汉语角”活动,“汉语角”全年对所有留学生开放,为留学生提供了课外练习汉语的机会,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社会的窗口,中国学生也被邀请参与“汉语角”活动,大大的促进了中外学生的融合与交流。

二、组织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社会实践活动

国交学院鼓励外国留学生积极融入本地社区,了解中国社会和家庭,开展有益于增进友谊的课外实践活动。学院每年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民族音乐欣赏、传统戏曲入门、中国传统节日体验等活动,使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国交学院都会组织留学生感受民俗,共度佳节。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学院会通过发放大礼包等形式与在校留学生欢庆春节,向学生介绍各种民俗活动的由来,介绍如何参加上海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并邀请留学生走进中国家庭体验年俗,使留学生们感受并融入中国浓浓的春节气氛中。在端午节,国交学院会组织留学生参加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包粽子、赛龙舟,留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感受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历史传承。

国交学院定期组织留学生参加中国传统艺术体验活动,例如组织留学生欣赏民族音乐、京剧和昆曲,参加写春联、送“福”字等活动。留学生在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学院每学期会组织留学生进行一次体验民风的教学实践活动。留学生有机会走访苏州、同里、杭州、西塘、乌镇、蒋巷等地进行文化考察,近距离体验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成就,亲身体验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

学院还会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留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不但出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各类体育赛事、世界孔子学院大会等高端场合,还经常出现在社区敬老院、孤儿院,奉献爱心,积极参与各种大型慈善义卖和募捐活动。

三、编写新型教材,打通课堂与生活

国交学院组织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编写新型国际汉语教材,注重时代性,关注当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动态,同时在生活场景的选取上特别注意上海和江南地区的地方特色。教材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对学生迫切需要掌握的时代语言尤为关注,对新词汇、新表达以及APP点餐、电话约车、网络订票等新颖而重要的功能项目作全面的整理和精心的设计。新型教材内容新颖活泼,融入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微信社交、网络订餐等生活元素,富有时代感,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高效地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同时,教材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生活情境相关联,并关注到学生在华期间的各种出行、社交、娱乐、购物等应急之需。利用目的语环境,将课堂拓展到社会,力求将课堂与社区、社会打通,在课堂上的所学可以马上运用到课下,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将课上所学迁移到真实社会场景中,真正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

“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国际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理解中国和正确传播中国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价值观,从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国交学院不断加入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概况、当代中国专题等课程,并在教材中加入弘扬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教学内容。

学院通过业务培训、督导监督、学生反馈、教师自查等途径,帮助教师确立“教汉语即是传播中国”的意识和信念,并为老师提供良好的传播方法范例。学院从理念、制度、方法三个层面下功夫,保证教师教得对、教得好,更要引导学生懂中国、爱中国、乐于传播中国。近年来,国交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中国红色经典诵读大赛、“中国梦”征文大赛、中国元素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留学生的中国情结,构建中国价值观。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在留学生教育过程中,特别注重汉语教学的课堂延伸,主张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目的就是让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学有所用,学用结合,互相促进。同时,学院重视价值观的塑造,揭示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手段让中国话语体系深入人心。

汉语教学之中国学生篇

为了更加有效地帮助我校本科生提高母语水平,学院负责中文类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教师积极开展中文教学探索与研究,他们充分认识到: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检索、获取知识已然成为愈发便捷之事,高校各学科教师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地位显著下降;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加上急于事功心理因素的干扰,相当数量的学生对语文学习较为轻视,整体母语水平相对较低,大学语文教学正面临巨大困境。如何激发学生的母语学习热情,如何引领学生体悟母语及其背后的文化魅力,如何促使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断提高母语思维与表达能力,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敲骨吸髓式”的文本细读,将经典文献读“厚”并读“透”,进而提升人文素养,这些均是学院承担中文类通识课教学的教师们积极探索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努力将研究与探索所得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精选并阐释生动活泼、富有表达弹性的语料,通过基于具体生命体验的文本涵泳与领悟,引导学生将模糊的感性经验转化为清明的理性识解,引导学生建构并发展母语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爱恋并探究经典文本的热情,努力追求“六经注我式”的精神发展,推动学生提升母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力争使之成为参与未来激烈竞争的“长板”。

在学校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和推行完全学分制的大背景下,如何让那些承担中文类通识课程、学有专长的教师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如何尽其所能地开设出适应外语院校特点的中文类通识课程?如何弥补外语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国交学院的教师们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探索。

积极撰写并发表教研论文:“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这是国交学院承担中文类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教师们共同信奉的教学理念。他们在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之余,积极撰写教研论文,目前已在《教育探索》等专业期刊公开发表数篇教研论文,努力做到“以研促教,以教促研,研教结合”。

积极承担各级各类课程建设项目:“现代汉语”是国交学院开设的四门中文类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建设较为成熟的课程,该课程曾先后获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主干课程、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精品课程等项目资助;“中国古代文学”已获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一般课程建设项目资助;“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学概论”等两门课程亦在积极的建设之中。

积极承担并高质量完成教学研究项目:国交学院承担/完成的上海市语言文字水平测试中心(上海高校语文教育联盟)教学研究项目《外语院校中文类通识课程设置的调研及改革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团队培育计划”《外语院校中国学生中文类课程建设》、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外语院校完全学分制下的中文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在如何满足外语院校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学等课程的求知欲,如何提高学生在母语语言和文学方面的素养,如何制定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逻辑与修辞等课程相关的,更适合外语院校学生需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努力达成“以教学项目研究为抓手,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

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技能和征文比赛:2015年,唐依力老师参加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上海高校语文教育联盟承办的“上海市首届高校语文教学比赛”并荣获二等奖;2016年,在由上海市语言文字水平测试中心主办、上海高校语文教育联盟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东方教育时报》共同承办的“上海高校语文教育教学征文比赛”中,涂昕老师的《我们真的了解我们的母语吗?——记〈中国现代文学〉第一课》、杨彬老师的《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浅谈母语教学的几点探索》、唐依力和朱建军老师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试论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语感培养》分获一、二、三等奖,上述教学征文还被选登于《东方教育时报》;2016年,涂昕老师荣获上海外国语大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学院教师在各类教学技能和征文比赛中屡获佳绩,这不仅体现了中文类通识课程任课教师自身的不懈努力,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和教改成果的积极肯定。

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始终坚持“让汉语教学贴近生活,走向社会,深入人心”的教学理念,针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和中国学生的母语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国际汉语教学方式方法,注重中文类通识教育课内涵建设,在教学改革领域进行了有益尝试,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