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度工作报告

索取号:G006010101-2018-0007发布时间:2018-05-22浏览次数:1338设置

加快一流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内涵式发展

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建设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度工作报告

校长李岩松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委托,向大会报告学校过去一年主要工作,说明下一阶段学校主要工作安排,请讨论、审议。

  

一、2017年主要工作

2017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上海市2017年重点工作要求,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推进“十三五”规划,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继续推动“多语种+”办学战略,全面开展“思政创新年”和“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不断促进依法治校,在把学校“建设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教育综合改革和“十三五”规划持续推进。积极贯彻中央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召开学校改革发展推进会,汇聚发展共识,推动学校发展。编制高峰学科人才计划、战略语种人才方案要点。完成院系综合预算制改革等重点工作思路设计与初步论证。做好十八大以来学校教育综合改革阶段性总结工作,就取得的成效、改革经验、困难问题等开展调研。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编写《上海外国语大学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推动机构设置和改革,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成立后勤工作管理处,同时设立了两校区后勤服务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更名为国有资产管理处,研究生部更名为研究生院,俄语系更名为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筹建了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等多个机构。

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全面推进“思政创新年”,进一步构建外语院校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校成功入选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和上海“课程思政”试点高校。深入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年”系列活动,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完全学分制”和“多语种+”特色。增设了波兰语、哈萨克语、捷克语和乌兹别克语等4个“一带一路”战略语言专业。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试点。卓越学院增设多语种国际组织实验班。加强精品课程培育,推荐2门课程申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课程获上海市级精品课程称号,10门课程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立项。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个项目获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提高通识教育课开设质量,拓宽开课渠道,全年共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161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制订《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办法(试行)》,100项国家级和90项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立项,24名导师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完善招生工作体系,逐步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人才选拔机制,顺利配合落实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综合改革试点工作,11个招生类型共录取本科生1570名。启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顺利完成研究生教育两级管理改革的第一阶段过渡。推进本、硕、博一体化规划与管理,建立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推进资源整合与特色学科发展。改革导师遴选与考核机制,强化导师第一责任人制度。新增博导19人,续聘博导114人次,新增硕导46人次。实施多元化招录考核方式,优化研究生生源结构。境内共录取硕士研究生980名,博士研究生115名,另录取港澳台硕士研究生4名,留学生硕、博士研究生98名。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共开设课程947门,继续推进研究生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共有196门专业课程作为共享课程向全校研究生开放。开展“导师学术引领计划”,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监控预警机制,强化学位授予质量监控。注重育人全过程,学生服务和管理项目不断推陈出新。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和形式,完善生涯发展教育体系网格化建设,丰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加强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2017年共毕业本科生1500人,研究生1004人,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继续保持高位,分别为96.60%89.24%

学科综合实力不断加强。学校努力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成功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顺利通过外国语言文学I类高峰学科第一阶段建设绩效评估。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外国语言文学获评 A+,多个学科名列前茅。在2017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我校三个学科入选。其中,语言学列151-200位,英语语言文学列251-300位,在艺术与人文学科领域取得突破进展,并列全球第368位,在全国高校中位居15。推进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初步形成教学、科研、人才、资源配置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加强学科建设绩效管理和评价,初步制定一流学科建设绩效指标体系,不断健全绩效评估工作机制,加强院系学科建设资源配置,激发院系办学活力。与第三方合作,加强学科信息数据库与监控平台建设。学科建设责任制和督办制不断加强。

科研学术水平稳步提高。扎实推进“上海全球治理与国别区域研究院(SAGGAS)”筹建工作,与外交部、教育部、上海市共建“中阿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先后举办两期阿拉伯国家官员研修班。研究院与中阿中心一同被列入《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继续加强智库建设,根据CTTI(中国智库索引)累积数据显示,上外位列大学智库指数排行榜前50名。中东研究智库加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跨学科智库联合体”,入选“一带一路”高校智库影响力榜单、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英国研究中心”增补为“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不断完善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协同机制,学校14个中心入选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备案名单,备案中心获2017-2018年度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28项,经费总额70万元。获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英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与科大讯飞共建了智能口笔译研究联合实验室。各类科研项目在立项数量和质量上保持稳中有进。国家社科、教育部各类纵向项目方面,入选国家社科重大选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资助经费250万元;国家自科基金项目7项,资助经费162万元;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8项,资助经费70万元;上海社科项目32项,资助经费688万多元。横向科研项目方面,共立项22项,资助经费140余万元。完成9个校级重大科研项目,校级一般科研项目共32个规划课题、15个青年课题获立项。完成《习近平用典》外译的项目论证和团队组织工作,积极与人民日报出版社接洽,签署翻译权授权使用协议,获该书英、俄、法、西、德、日、葡七种文版翻译授权。2017年,全校共发表学术论文1064篇,出版著作212部,被采纳研究报告共171篇,其中被中央国务院采纳78篇、被国家政府部门采纳31篇、被省部级政府部门采纳32篇,体现了上外在同类院校中卓越的研究能力和咨政建言能力。全年共举办学术会议33场、学术讲座372场,我校教师参加校外学术会议共计872人次,有效促进了学术交流、提升了学校学术氛围。

国际化办学继续深化。全年接待境外来访团组250个,共计1100多人次;新签和续签国际合作协议79项,新增合作伙伴30个。截至2017年共与60个国家和地区的396所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中东欧、中亚、东南亚、中东、拉美等“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地区初步完成国际合作战略布局。持续推进战略合作伙伴计划,新增本硕连读项目1个、硕士双学位项目3个、联合培养双学位博士项目2个、暑期项目2个、联合研究中心1个。加入亚非研究国际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等3个国际学术联盟,成功获得亚非研究国际联盟2019年年会承办权。全年共举办10场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努力构建国际学术共同体。获批教育部“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项目6个、“对台教育交流项目”1个,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深化外专管理机制改革,全年共聘请外国专家235名,获批国家重点外专项目10个,获得国家经费投入共计765万元,比2016年增加189万元。获得国家外国专家局新设立的“一带一路科教文卫引智计划”立项,希腊籍外国专家乌拉尼亚荣获“2017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学校全年共有807名本科生出国留学,同比增长7.3%。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本科生290人、研究生85人,本科59个项目获得国家留基委优秀本科生项目立项,批准数和实际执行数均保持全国前列。本科生海外留学结构调整工作呈现持续向好态势,3月以上的长期留学学生数达584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72%以上;多渠道筹措留学经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完全依靠自费留学的学生216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26.77%2017届本科生在学期间赴海外交流学习人数比例达到44.5%,比2016年上升2个百分点。继续稳步发展留学生规模,优化留学生群体中非学历生与学历生的比例。全年招收各类留学生共计4644人次,较2016年增长2.18%,其中硕士生增长25%,博士生增长21.43%。迎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对我校来华留学质量进行考评,获得认证。进一步加强孔子学院内涵建设,制定并落实《上海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选派办法》,多渠道为孔院建设选派优秀人才。着力推进纽约巴鲁克国际金融孔子学院建设,积极申请与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合作新建孔子学院。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拟定《一流学科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志远学者”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引进人才,建立相应的薪酬、考核、管理制度,全年共引进人才15名。打造战略语言人才特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制订方案,录用非通用语种人才6人。积极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共有7人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人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1人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试行全员岗位职责合同聘任制度,正式施行行政助理、学生兼职辅导员制度,缓解用人压力。围绕一流学科建设需要,研究各学科人才的存量布局和增量发展,完成全校机构编制设置方案。构建教师培育体系,加强教师海外研修遴选工作,做好教师岗前、岗中培训,开展分类教学科研技能培训。修订师德规范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等配套制度,将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到对教师的日常管理之中。

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强化,干部管理愈加严格,组织建设更加完善,审计制度不断加强,财务管理愈发规范。继续推进依法治校,完成首轮校级规范性文件清理与首轮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梳理工作,共累计整理有效文件345项、废止与失效文件95项;拟修订文件61项、拟新立文件19项;保留各类行政事务领导小组及委员会50个,废止或宣布失效108个。信息公开更加规范、全面,学校在市教委组织的信息公开评议中继续保持第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工作,建立并完善全校信息技术安全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学校网上办事大厅平台和统一数据交换平台。调整国资、后勤部分职能,加强两校区管理保障和服务水平。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与环境整治,启用“保卫工作信息决策系统”,健全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初步完成学校绩效薪酬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教职员工获得感。继续加强教代会、工代会建言议事能力与民主管理机制保障,举办第十七次团代会,不断增强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服务的主体意识。

社会服务持续拓展。学校先后走访合作单位11家,与海南三亚等地区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与4家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继续保持深入合作。全面梳理合作办学情况,建立基础教育管理办公室。积极落实市校共建、区校共建项目,促进学校开门办学、服务社会,促进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互相转化、融合,努力改善学校办学的内外环境。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继续为联合国、国家部委、市党政机关提供优质服务,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形成学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上外师生在阿斯塔纳世博会、世界健康大会、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年会等重要活动中获得多方肯定,3支队伍获评上海市优秀志愿者团队。重视校友工作,打造校友活动品牌,成立了多个二级校友组织,不断做好海内外校友会工作。设立“草婴外国文学翻译基金”等重点项目,开拓实物捐赠等形式,拓展募资渠道,深化各类合作。截至2017年末,基金会已确定捐赠项目资金总额逾千万元。2017年度教育奖励基金评选出五类奖项共379名师生获奖。

校园文化愈加丰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成立艺术教育中心,学生艺术团体建设得到加强。积极规划松江校区学习带,完善图文中心改造方案,完成智慧教室试点建设,做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强化多语种外文网站建设,全年共发布各类文章900余篇,网站获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优秀成果奖。“多语种讲述中国故事多渠道培育文化自信——外语类院校传统文化育人路径的构建”获得教育部第三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举办校园文化项目评选活动,策划“世界中国”系列讲座、“读享世界——上外‘世界读书日’”活动,优化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不断丰富校园讲座、展览、竞赛、文体活动等。推进校园空间导视系统建设。启动7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完善校史工作,启动校志资料长编的收集与编撰工作。

总体而言,2017年是学校突破发展,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协同共进和集体努力,也离不开上级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大家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真挚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中国高等教育推动综合改革、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时代主题,学校在未来发展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重视。

一是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全面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为我国发展明确了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赋予高校育人的使命。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十九大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校也有体现。近年来学校教育事业进展很大,但并不意味着已能完全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学科与专业发展还不平衡,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优势和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释放;人才培养方案不够灵活,完全学分制改革还不完全,转专业机制还不健全;现代大学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赋予二级学院的自主权还不充分;资源配置方式不够优化,创新激励机制有待加强;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条件还需要不断改善,后勤服务的能级还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收入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等。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有所作为,不仅“有数量”更要“有质量”地发展。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我们要增强发展的“主人翁”意识,牢牢把握新的发展机遇,紧紧抓住事关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充分调研,深入研判,加快改革步伐,加强政策供给,加大创新力度,破除制约发展的条条框框,克服潜藏在头脑中的“平庸文化”意识,展现新状态,迎接新挑战,开拓新实践,实现新作为,努力做新时代的开创者、建设者。

二是必须紧密围绕一流学科建设,不断推动学校中心工作。“双一流”建设对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对整体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强化国家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成功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与学校师生长久以来的不懈奋斗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双一流”的入选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是建设。国家“双一流”建设从方案设计之初就强调不是终身制的,不是固化的,要根据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调整。因此,“双一流”没有所谓的“概念边界”和“自然壁垒”,我们绝对不能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自我满足,要牢牢树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扎扎实实做好建设。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的入选不只是一种荣誉和资金的支持,更应该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我们要珍惜这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加强顶层设计、加强交流学习、加强统筹协调,围绕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凝练学校发展特色,不断推动学校各项中心工作。我们要真正拿出成果,有所作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价值,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着力解决好国家和民族面临的时代问题,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之地做出贡献。

三是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优化各项体制机制。“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人”,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年多以来,我们看到,成都、西安、南京、武汉等诸多城市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这样的新闻不绝于耳,最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纷纷加入了“战局”。在前不久举行的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上,《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出台,释放出明确信号:上海要在人才高地上建高峰。省市之间存在竞争,高校作为汇聚人才的高地,人才竞争更是日益激烈。对人才而言,最看重的是未来事业发展的平台。一流人才源于一流的引育环境,环境既是吸引、留住和培育人才的基础,也是发挥人才价值的必要条件。营造一流人才引育环境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人事人才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良禽择木而栖”,我们要做好“栽树人”“守林人”,不能让人才“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而要努力营造“能留住人、能培养人、能发展人、能成就人”的良好生态环境。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意见》指出,要使“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这样的表述令人倍感振奋。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教职工队伍活力,提升教师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上外教师”成为更加令人羡慕的职业。

  

二、2018年重点工作

2018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上海市2018年重点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推进“十三五”规划,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继续完善“多语种+”人才培养战略,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建设。

2018年较为重要的几个方面工作,我在这里做特别说明。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我们要积极研究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开展“爱国奋斗”精神教育。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细则。要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继续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基层党建质量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对二级单位的校内巡察工作。

二是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要以外语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多语种对外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结合为重点,将全国思政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加强课程思政、教师思政和网络思政工作,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切实发挥教书育人主渠道作用。要试点推进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开展优质特色课程、教材建设。要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健全转专业机制,继续开设战略语言专业和语种课程。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两级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创新研究生培养的方法与机制。

三是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强化学术创新能力。我们要实施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学科分类发展体系,落实一流学科和高峰学科建设任务。制定一流学科和高峰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完善学科建设创新激励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机制,完善学科建设经费管理机制,建设学科发展水平动态监控平台,实施外国语言文学五大研究领域引领计划,组建五大领域学术团队。要落实《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推进“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和“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建设。要推进校内各类智库、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切实提升研究水平和资政能力,持续产出动态研究信息、基础研究成果和决策咨询报告等学术成果。

四是推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我们要建立教职员工分类别的绩效综合评价体系,推动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推行职员制改革,实施绩效工资改革,逐步提高教职工待遇。要推行《上海外国语大学一流学科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提高引进待遇,加大引进力度,科学制定方案,平衡校内高层次人才和引进人才待遇,稳定队伍,科学激励。推行《上海外国语大学战略语言人才特区方案》,整合战略语言人才资源,加大战略语言人才引进力度,促进战略语言人才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校内各类人才计划管理,进一步做好做强高层次人才计划,构建人才高地。

五是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校。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以学校章程为基础、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大学治理体系,不断提升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以校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院系办学主体地位,赋予二级院系在规划制订、招生建议、人事考评、资金使用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加强事前引导、事中监测和事后评估,在充分放权的同时加强监管,确保院系健康有序发展。完善院系党政领导班子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综合预算制改革,扩大两级预算管理内容、范围以及各院系经费的自主权,建立责、权、利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开展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六是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迎接建校七十周年校庆。2019年是学校建校70周年,校庆筹备时间非常紧张。相关部门一定要加紧筹备,早谋划、早安排、早启动。校庆筹备委员会已经成立,校庆筹备工作也已经启动,要进一步做好各项校庆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完善校庆活动方案设计、校庆系列活动策划、校史资料征集、校史馆建设等工作。要开展校庆70周年的宣传与推广,传承和弘扬学校文化和大学精神。要继续完善大学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提升大学文化品位。继续丰富校园讲座、竞赛、文体、社会实践、创业创新等活动。倡导“空间文化”意识,做好松江校区学习带规划设计,做好教学楼、教学空间、图文中心的文化设计改造工程,为全校师生提供更人性化的教学、科研、生活空间。

  

    各位代表,同志们:乘着党的十九大的东风,我们迎来了新时代,踏上了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形势和任务的紧迫性,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人民,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工作斗志,开拓创新,主动而为,真抓实干,为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不懈努力,共同翻开上海外国语大学新的辉煌篇章!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