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召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讨会

索取号:G0060207000-2018-1646发布时间:2017-10-24浏览次数:404设置

10月20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讨会在虹口校区会议中心召开。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顾骏、顾晓英教授应邀作专题报告,杨力副校长出席会议并讲话,教务处姜智彬处长主持会议。各本科教学单位党政负责人、教学副院长(系主任)、2017年“课程思政专项”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办公室全体成员参加会议。

上海大学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自2014年来持续推出“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大国方略”“创新中国”“创业人生”“时代音画”“经国济民”,深受学生欢迎,社会影响广泛,开创了“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

顾晓英以“为青年人生出彩搭台”为题,介绍“大国方略”系列课程的设计理念与策略。“这是一门‘不叫思政课的思政课’”,由非思政课教师主讲,教学团队聚合政治、历史、经济、法学等多科领域名师名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结合青年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深入解读分析,解疑释惑,努力引导学生认识当今国际大势和国家走向,“为学生打开读懂中国的眼睛”。顾晓英表示,“大国方略”课程率先采用“项链模式”教学法,授课教师逾10人,由2至3位主持人将各讲内容,以珍珠串项链的方式,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引导学生思维“动起来”。除了传统课堂教学,教学团队还设计了“抢麦”、线上论坛互动、征文等环节,多渠道为学生搭建思想输出平台,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一个优秀范本。

顾骏以“着眼学生成长,强化课程设计”为题,分享“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心得。他明确“课程思政”的灵魂在于帮助青年人找到“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的交汇点上,认识世界,规划人生”。面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碎片化”问题,顾骏主张教师在课堂上要用问题的逻辑连贯性,促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用平地起步的提问方式,鼓励大学生独立思考,勇敢表达;不提供“标准答案”,让学生相互作答、彼此驳难,“挑动学生斗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互动中,学生不再处于传统的接受教师提问的被动应答地位,转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翁。

专题报告后,杨力对两位主讲嘉宾表示感谢并指出“项链模式”教学法对于上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鼓励与会教师积极研讨、学习。他强调,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本,教师是关键。教师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积极引导,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017年是上外“思政创新年”、“教学质量提升年”,学校在2017年度校级课程建设基金资助项目中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立项建设18门“课程思政专项”,涉及11个语种,初步打造“多语种课程思政群”。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和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抓好“三课一院”主阵地,强化双语特色思政课、多语种课程思政群、《世界中国》综合素养课等“三课”课程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构建有外语院校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