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攻坚系列报道三:“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中的非通用语学科

索取号:G0060404000-2018-1691发布时间:2018-11-30浏览次数:715设置

编者按: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双一流”建设、高峰学科建设和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十三五”规划各项工作承前启后的一年。日前,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讨论、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外国语大学“双一流”建设攻坚方案》,明确了下一阶段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攻坚总体方案和核心指标攻坚专项方案。为促进攻坚方案的实施,更好地谋划和推进“双一流”建设,特邀各院系、各部门负责人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笔谈。

“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中的非通用语学科

程彤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外语非通用语学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一带一路”沿线绝大部分国家的官方语言属于我国学科设定中的外语非通用语。有专家指出,“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时代正急切地召唤大量外语非通用语人才的涌现。我国的外语非通用语学科专业作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亚非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三个二级学科。

当前,外语非通用语学科总体呈现出学科规模迅速扩张、整体质量亟待提高、学科服务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状况。外语非通用语学科内部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某些专业过度重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由于大部分高校中的大部分非通用语专业是在近年几年才设立的,因此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教师队伍、文献资料、学术交流等方面相比外语通用语种专业有较大差距

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全国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镇,在一流学科建设中须把握学科现状,遵循学科发展基本规律,抓住发展契机,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做出示范。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依托外语非通用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推动全员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要将外语非通用语人才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需要与学科本身多元文化的教学教育特点相结合,通过对象国文化元素和文化价值与中国文化元素与价值、乃至第三方文化元素与价值的分析与比对,结合形势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根据学校要求,在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外语非通用语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在全国外语非通用语界先行一步。

二、促进交叉贯通培养,践行学校的“多语种+”战略,打造“多语种法学硕士班、新闻硕士班、金融硕士班”、亚非特色研究生项目、欧亚研究区域国别研究生项目、拉美研究研究生项目等特色研究生项目。打通语种壁垒、机构壁垒、学科壁垒,充分利用上海外国语大学自身的多语种、多学科优势和校内外资源,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外语非通用语人才。将外语人才从传统意义上的译者身份拓展到资政、咨商专家的角色,继而再拓展到跨文化的沟通者和未来民心相通、文化融通的践行者,从而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通过向外引智,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学术水平的提高。外语非通用语教学研究在一些非对象国的发展历史长达数百年,有着深厚的学科积淀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因此,在继续加强与对象国大学进行办学交流上,全面发展和深化与非对象国大学的学术交流,有利于加快我们的学科建设。为此,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外语非通用语学科要充分依托国际战略伙伴院校,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近两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中国唯一加入了亚非研究国际大学联盟的高校,以该联盟为平台,与拥有国际知名亚非语学科的大学进行全方位学术合作。特别是连续参加了两届学术年会,并将在明年主办该联盟的学术年会,为当今和未来的国内外亚非研究学者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我们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助力造就结构合理、延续不断的优秀学术梯队,打造一批学科领军人才队伍,催生一批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为建设“一流”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持续激发前进的动力。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教育部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系列报道链接:

“双一流”建设攻坚系列报道一:郭树勇 | 对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

“双一流”建设攻坚系列报道二:郭可|关于新闻传播学“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四点思考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