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问

索取号:G0060305000-2016-0914发布时间:2016-12-01浏览次数:612设置

【编者按】教育部2013年发布《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3[10]号】,公布了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具体方案和要求。根据教育部总体安排和学校具体情况,前期学校已完成了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填报和自评报告撰写,即将迎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阶段(1218-1223日)。关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你了解吗?

第一部分,你了解你的学校吗?(校史校情Q&A

Q1: 你知道我外的校训吗?

A1: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Integrity, Vision and Academic Excellence.

Q2:你懂上外蓝的情怀吗?

A2:上外蓝(SISU BLUE)是学校标准色,象征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Q3: 我校的办学使命是什么?

A3: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

Q4: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什么?

A4:“诠释世界·成就未来”。

Q5: 我校的办学定位是什么?

A5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

Q6:我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什么?

A6:培育“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

Q7:“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素养是什么?

A7:“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知识素养可以归纳为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能力素养可以概括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中外人文底蕴深厚、跨文化沟通和专业能力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强。

Q8:我外的本科教学规模?

A8:目前,学校设有20个教学院系,有40个本科专业,包括26个语言类专业和14个非语言类专业。学校每届本科生约1500人左右,全校本科生约6000人。

Q9:我外的多语种辅修平台有哪些专业?

A9:目前,学校开设有英语、德语、法语、日语、新闻学、国际政治、法学和金融学共8个辅修专业。此外,我校学生还可以修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开设的辅修专业。

Q10:我校学生出境交流方式和比例?

A102016届本科毕业生在学期间出境交流学习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42.5%。我校学生可以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上海市或学校学生海外交流基金项目、校际联合培养和短期交流项目等方式申请出境交流学习。


更多学校概况请浏览:http://www.shisu.edu.cn/about


第二部分,你了解审核评估吗?(审核评估Q&A

Q11: 审核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时间?

A111218日(周日)—1223日(周五)

Q12: 审核评估是怎么回事?

A12:审核评估由教育部组织,依据被评估对象自身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评价被评估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与效果的实现情况。

Q13: 我校为什么要参加审核评估?

A13:评估不仅能鉴定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诊断学校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还可以发挥评估指标的导向作用,引导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产学合作教育深入开展。同时,评估具有激励和督促作用,能够促进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自我约束和监控机制。

Q14: 审核评估的理念是什么?

A14: 审核评估强调 “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

Q15: 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A15: 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坚持、两个突出、三个强化。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Q16: 审核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A6: 不设统一的评估标准,强调一校一标准,一校一类别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

Q17:审核评估是如何进行的?

A17: 1)学校自评;(2)专家进校考察;(3)结论审议与审核报告发布;(4)持续改进。

Q18: 审核评估专家常用的考察方法有哪些?

A18: 深度访谈、听课看课、校内外考察走访、文卷审阅、问题诊断、沟通交流。

Q19: 审核评估考察哪些内容?

A19: 审核评估主要考察学校的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6个项目及1个学校自选特色项目,包括24个要素、64个要点,涵盖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投入、教学经费和教学设施、专业及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与改革、招生与就业、学生学习效果及学风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等各个方面。

Q20:审核评估的重点是什么?

A20: 审核评估的重点是对学校教学工作“五个度”进行审核。一是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二是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三是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四是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五是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