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英语教育》:世界已知语言七千多种 多样性保护正在进行中: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博物馆即将开馆

索取号:G0061302000-2019-1801发布时间:2019-12-05浏览次数:219设置

语言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传递知识、表达情感的媒介,更是凝聚人际、民族与国家的心灵使者。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成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前提。正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副教授朱磊所言,“语言博物馆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语言的途径:让语言自己说话。它是人类心灵的舞台,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的无限可能。”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博物馆将于12月8日正式开馆,未来将成为开展科普教育、拓展语言学与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研究、贡献全球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

言为心声 语言陈列深入浅出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语言大约有七千多种。作为宝贵而特殊的思想文化资源,语言的保护和发展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但在世界范围内,纯粹以语言为主题的博物馆还为数不多。语言博物馆的稀缺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语言”本身的特征限制。对此,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顾忆青老师解释道,“由于语言作为展陈内容较为抽象,并且涉及颇多跨学科的知识,还需兼顾博物馆自身的科普性质和展品的陈列方式,如何做到深入浅出,这对策展工作带来很大挑战。”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博物馆在筹备中,经过了策展思路的多次调整才最终确定目前的方案。

顾忆青是上外语言博物馆建设的总体负责老师,他为记者介绍了语言博物馆的策展构思。语言博物馆从“语”的言字偏旁衍生出的三个展陈板块的划分——“说”,沟通世界;“记”,书写世界;“译”,诠释世界,分别对应从语言本体延伸至社会、文化、教育等各角度的八个展区。场馆的灯光布置、艺术装置以及各展区的空间、视觉和互动设计也都独具匠心、别有深意。

语为心境 语言讲解贯穿古今

据统计,世界上一共只有60个左右的语言类博物馆,中国的语言/文字类博物馆更少。谈到建设语言博物馆的初衷,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衣永刚说,“语言既关乎人类的起源,也关系人类的未来,是文明演进发展的活化石。大学具有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博物馆是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的文化符号。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博物馆是学校发挥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传承创新文化的一个积极探索,希望能成为专家学者交流学术前沿的平台,成为师生开展教学研究的空间,成为社会公众开展科学普及的场所”。 

博物馆是面向全社会进行社会教育的一大平台。大学博物馆作为大学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既是大学履行社会教育责任的一条途径,也是大学生与社会连接沟通的桥梁。在上外语言博物馆中,众多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们加入到了博物馆志愿者行列中,为推动文化传播、传承大学文脉上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

志愿者们大多来自上外的各个语言类学科,他们的知识储备是语言讲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专业知识将自身对于语言的理解融合于讲解中,这是同学们需要着重思考的。在语言博物物志愿者讲解员培训中,学校期待志愿者讲解者具备阐释信息与智慧的能力,用语言的力量链接时空和培育兴趣和审美的能力。

语言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不仅要求志愿者们在学科专业研究上素质过硬,同时还要具有社会公共美育的技能。同时,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语言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所以语言博物馆的讲解还应当以“时空变化”为逻辑链。如何通过自己在大学学习中形成的知识架构,加成博物馆自有的逻辑体系,正确、适当地将信息、知识、智慧传递给观众,这是门技术,也是门艺术,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与心力去钻研。 

在不久的将来,语言博物馆会成为上外的新地标,志愿讲解员们也将成为另一张生动的上外新名片。正如东方语学院李卫峰老师所言,上外语言博物馆的建设意义非凡,“一是唤起普通人对语言文字这两个像空气般存在的事物的兴趣;二是把中国人对语言文字的视野从关注本国本民族扩展到向世界各国各民族,求学问于世界,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