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发布

智援战“疫” | 东非新冠疫情简报背后的“迷你”专业与“广阔”观察

索取号:发布时间:2020-07-01浏览次数:280设置

  • 东非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动态简报的部分内容 【摄影 | 】

  • 上外斯瓦希里语专业师生合影 【摄影 | 】

  • 上外斯瓦希里语专业师生合影 【摄影 | 】

  • 斯瓦希里语师生编辑新闻的工作照片 【摄影 | 】

  • 2019年5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东非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摄影 | 】

  • 斯瓦希里语专业的同学们参加学院举办的东方戏剧节,表演斯瓦希里语戏剧Mfalme Juha(愚蠢的国王) 【摄影 | 】

  • 斯瓦希里语专业的同学们在“上外多语文化带”上展示东非文化 【摄影 | 】

编者按: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上外师生发挥区域国别研究优势,积极在海内外发声、制作发布疫情简报,为公众提供了获取全球防疫信息的可靠渠道,激发战“疫”正能量,助力构筑疫情防控国际共同体。学校近期刊发系列文章,介绍背后的师生故事。

八个人的专业,一亿人的语言

即便是在授课语言多达46种的上外,四年一招生的斯瓦希里语专业也可以说是一个相当“酷”的专业。作为2018年9月入学的第一届学生之一,褚予钦觉得很有意思的是,“我们班只有8个人,也许是全校人数最少的专业吧!每次我在校外介绍自己所学专业的时候,都会收获一群人的震惊表情。”

而这个学期,斯瓦希里语班的师生做了一件让他们觉得“更酷”的事——自2020年4月起,这个平均年龄仅为21岁的“后浪”团队,合力编译了一份名为“东非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动态报道整理”的简报,集中报道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和卢旺达等东非国家当前的新冠疫情进展和最新动向。近3个月来,已发布12份简报,总字数达12万余字,编译内容涵盖“疫情防控”“政府政策”“社会新闻”“民生动态”等多个领域,为了解东非各国人民在面对新冠疫情这一紧迫的生存课题方面做出的努力提供了一个可视窗口。

实际上,斯瓦希里语是非洲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与阿拉伯语、豪萨语一起被称为非洲大陆的三大语言,其全球使用人口基数已超过一亿人。以斯瓦希里语为官方语言的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等国不仅是中国在非洲地区的重要伙伴国家,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不可忽视的经济体。

今年以来,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东非地区的卫生安全局势日趋紧张,中国与东非,乃至非洲各国之间不同的抗疫措施与成效也为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带来诸多挑战。社会各界迫切需要了解来自东非人民的声音与思考,消解彼此之间的误会,构建理性的对话空间。而目前国内开设斯瓦希里语专业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疫情期间,选择编译东非国家实时动态的斯瓦希里语团队,可能别无二家。

“编译东非新冠疫情简报是我们这个上外年轻语种专业的一次尝试。”斯瓦希里语专业班导师马骏谈到。“能启动这一份疫情简报,珍贵的也许不是它有多难,而是师生们是否敢于挑战和坚持。上外的学生们真的相当给力。”

“东非成了我生活里更真实的一部分”

“我觉得新闻可能是了解对象国现状最好的方式之一。做新闻编译让东非成了我生活里更真实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书上课文和单词了,我自己收获很多,也很荣幸能有机会把非洲的声音传递到国内。”褚予钦表示。

然而对于目前大二的斯瓦希里语班级同学来说,新闻编译也不是一份轻松的任务。褚予钦和同学们遇到了不少难懂的词汇和晦涩的表达,肖宸臻同学认为:“首先不少词汇在斯语电子词典里面找不到详细释义,往往要直接搜索含有该词的相关斯语文本,通过比对不同的句子来理解其用法。其二是很多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会有细微差异,例如我在翻译一篇关于‘坦桑尼亚车站投放三个体温枪’的新闻时,原文使用‘kipimajoto’一词,该词本意是体温计,而三个体温计并不值得作此文章且不符合原文对其的描述,在和老师同学讨论后,我们一致认为这里译作体温枪比较好。”正是这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翻阅斯语词典、查阅网络资料、与老师探讨等方式,学生们不断攻克语言难关。

除此之外,斯瓦希里语专业教师们也对同学们的新闻编译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指导。每周结束时,老师们都会认真阅读和审核同学们编译的新闻内容,对同学们的新闻措辞进行规范化要求和语言表达进行精练化修改,在此基础上指导同学们更有效地选择有价值的新闻。这样一种独特语言学习模式,不仅提升了同学们斯瓦希里语的阅读水平,也提高了同学们的中文文字表达能力。

“语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学习知识的工具,翻译和写作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见证了同学们的成长。”作为指导老师之一的马骏感到十分高兴,“通过这次对象国新冠疫情新闻编译的班级实践活动,同学们对东非对象国的社会现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扩展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近期,斯语团队还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微信号“上外东非研究中心”,未来,师生们还将持续对后疫情时代的东非社会进行深度观察。

跬步千里:“小而精”的非通用语种专业的探索

实际上,编译东非疫情简报,已经不是斯瓦希里语专业师生第一次为全球战“疫”做出自己的贡献——寒假期间,斯瓦希里教研组教师和部分学生已经参与了上外师生领衔的抗疫童书志愿翻译工作,他们把《打怪兽的10个方法》、《新型冠状病毒走了》、《等爸爸回家》、《不一样的春节》等多本中国抗疫童书翻译成斯瓦希里语,期待通过“生命树童书网”公益项目将这些童书免费传递到全世界各地,让一亿斯语使用者能了解到更多的中国抗疫经验。

在斯瓦希里语专业的宁艺老师看来,斯语班是一个“小而精”的存在,同学们一直以来都不乏学习热情和自我驱动力,同时敢于质疑、不断精进;而在学校举行的专业活动中也能互相协作,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总是给老师们以惊喜。而在疫情防控这样的国家大局中,学生们又能主动投入,努力使自己成为有价值的参与者。

这样“小而精”的专业在东方语学院还有不少,波斯语、泰语、印尼语、越南语、希伯来语、土耳其语、印地语……而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非通用语种专业。近年来,为积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上外相应国家号召,加快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外语技能、跨文化交流、国际参与竞争意识、社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在院长程彤看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同学也正在抗疫斗争中主动寻求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和自我升华——从地方社区志愿者服务到线上外语服务,从译介防疫宣传视频到协助医疗队伍援外,集中展现了学生们在平时里所孕育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外语技能、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参与和竞争意识,以及社会服务能力。

“经由每一个学生之手转译出来的微小呼喊和社群日常,与算法控制下光怪陆离的异国凉热造成的水花相比或许天冠地屦,众寡迥异。但多听到一种声音,总归是理解的起点。期待学生们能再接再厉,在未来真正成为中非之间沟通与理解的锚点。”马骏老师对斯瓦希里语整个“后浪”团队的期冀,也许也代表着上外对非通用语种外语人才培养的美好愿景。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