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党代会(五)| SISU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彰显办学品格 全球话语塑造学府形象

索取号:G0061302000-2021-1898发布时间:2021-09-16浏览次数:81设置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为总结发展智慧,凝聚发展共识,指引未来发展,特推出专题系列报道。本期为第五篇《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彰显办学品格 全球话语塑造学府形象》。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更要有一流的大学文化。上海外国语大学始终重视文化建设对于陶铸大学风骨、培育健全人格、造就卓越人才的决定性作用。近五年来,上外师生积极传承红色基因,服务中外人文交流,用“向上”的品质谱写敢为人先、追求进步的篇章,用“向外”的视野铸就全球眼光、胸怀天下的气魄,已形成以“格高志远、学贯中外”和“诠释世界、成就未来”为价值引领的大学精神,进一步夯实办学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学府形象。

(一)涵育大学精神,打造精品项目,夯实文化建设顶层设计

上外深耕大学精神内涵的凝练和宣传,进一步凝练治校方针,提出“诠释世界、成就未来”(Interpret the World, Translate the Future)的办学理念和“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的办学使命,学校精神文化表述系统更趋完善,凸显上外特色,彰显办学品格。

传承文脉记忆,发挥校史资源育人功能。学校完成重大修史工程,校志编纂工作取得里程碑式成果,出版《上海外国语大学志(1995-2014)》和资料长编22册,总字数近900万字,编纂《文脉守望》第二辑;完成校史馆、档案馆升级改造,推出“上外故事”校史常设展览,培育校史讲解团队;挖掘中国外语教育史和校史资源,排演《寻找〈姜椿芳〉》《一生心译》《渔阳星火》等文艺剧目。

注重空间文化,首创学术特色文博场馆。加入中国博物馆协会,将学科专业建设与文博育人工作相结合。2019年12月,上外世界语言博物馆建成开馆,秉持“语汇世界、言聚全球”的立馆理念,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全球语言知识体系,成为实施科普教育和培育大学文化的延展空间。2021年4月,上外西索寓言书店落成开业,首创高校出版社+博物馆合作模式,举办高品位读书交流会和讲座活动,多方协同打造“书香校园”体系。开辟两校区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咖啡吧、阅读角等多处学习共享空间。

优化办学品牌,塑造上外专属视觉形象。学校进一步落实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应用场景,升级环境空间导视系统,完成两个校区共计 142 个点位11 种类型户外导视牌的规划改造,全面推动校内楼宇门厅的装饰设计,优化国际化人文景观的设计,营造多语种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根据校园建筑布局变化,修订并发布标准校园平面地图。规范学校商标的使用范围和流程,清理并注册一系列办学品牌名称商标,保护学校无形资产。

讲好上外故事,深化新闻报道主题策划。学校拓展多种形式媒体合作,建立记者之家,形成媒体联络常态化机制,与新华网、光明网等打造特色直播节目。推出新闻报道品牌栏目,提升新闻策划写作能力,完成《上海外国语大学报》版面升级,创办学生西索通讯社,加强二级单位通讯员梯队建设,编印《上外年报》等多份中英双语官方刊物。拍摄并发布《BE A SISUER》(2015/2016)、《诠释世界 成就未来》(2017)、《成就你的选择》(2018)、《大学之道 语言之美》《与新中国同龄 与新时代同行》(2019)、《“语”你在一起》《大学与世界》(2020)、《世界眼光 全球话语》(2021)等系列形象宣传片。

(二)围绕办学特色,坚持五育并举,文化品牌建设成果丰硕

上外“以学生为中心”,将文明校园建设和大学文化建设融入整体办学工作,推进学校治理理念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文明校园常态长效机制建设,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成果丰硕。学校陆续建成创空间、艺空间、荟空间等实体文化育人空间,营造更富人文情怀的和谐校园。

加强学术引领,营造高雅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建成“西索文景”活动发布平台,讲座沙龙品牌项目不断推陈出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讲座运行机制,学术品牌的规模效应和学界影响力有效强化。举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与中国外语教育”“纪念上海外国语学社成立100周年”等专题展览,推出多语文化带等特色文化活动,第二课堂形式更加丰富。有效开展对学生社团的支撑、扶持和监管工作,61家学生社团有序发展。

贯通全人教育,全方位拓展文化育人模式。学校成立艺术教育中心,开设19门艺术类课程,建成6个校级学生艺术团体,探索公共艺术资源引入教学的新途径与实践方法,推动建立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学校完善校园体育健身场馆和设施管理,营造特色体育文化,棒球和围棋高水平运动队多次蝉联国内外大型赛事冠军,形成排球、沙滩排球、冰壶等特色运动项目。学校开设劳育工坊,融合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形成非遗传承与记译工作典型示范。

发挥优势特色,形成多语种志愿服务模式。学校在全国率先成为联合国志愿者服务项目合作高校,官方注册志愿者学生占比高达97.7%,每年提供至少15万个小时的服务时间。进博会志愿服务成为上外“金字招牌”,连续三届1300多名志愿者上岗位规模居全市高校第一。学校1081名志愿者先后参加新冠疫情抗疫涉外志愿者服务,参与疫情应对、城市外语服务、境外人士疫苗注射等全过程,推进打造“12345”上海城市热线国际版新范式,助力上海城市外语服务能力建设,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服务城市软实力建设,讲述党的诞生地故事。学校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开展战略合作,完成7个语种约40万字展陈文案翻译,打造“中共建党历史多语种语料库”,推进建党初期历史档案文献的梳理与翻译。学校28个语种近300名师生开展“多语种讲述党的诞生地故事”活动,展现建党百年的初心使命和辉煌成就。在上海市委外宣办指导下,学校与《新民晚报》合作推进“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英文版和多语种版外宣产品项目;学校还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合作出版多语种版《犹太难民在上海》,与巴金故居合作出版多语种版《巴金文选》,推动上海城市形象提升和软实力建设。

(三)打造多语种特色教育融媒体,以高校视角助力国际传播

作为教育部全国首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上外立足“多语种+”办学战略,秉持“Media+”(媒体+)的建设理念,将融媒体建设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构建面向全球的对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为重点,在传播渠道开发、内容生产制作、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展开探索,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

多渠道共建融媒体中心,打造校内外媒体矩阵。学校于2019年正式启动融媒体建设工作,并于同年11月成立融媒体中心,采用党委宣传部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建模式,并聘请专业媒体机构的记者为业界导师,实现基于舆论传播与舆情研判的数据化管理,推动思政育人工作与校园媒体融合发展。学校与上海市松江区互设工作站,于2020年9月正式进驻松江区融媒体中心,在松江大学城区域资源优势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校内外媒体联动共建。

全面布局海内外融媒体,创设全球传播新载体。学校加速推动国内外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布局力度,已完成Facebook、Twitter、Instagram、LinkedIn、YouTube、SoundCloud等主要境外社交媒体平台官方账号的全覆盖,建成海外融媒体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全球声誉提升机制。学校目前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B站、抖音、视频号、头条号、澎湃问政号等平台,入驻学习强国“强国号”和“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守牢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校园新媒体联盟目前备案认证账号200余个,覆盖学校科研院所、职能部门、学生社团等多种类型。

立足多语种网络育人平台,开拓跨文化实践渠道。学校立足全国高校首家多语种外文门户网站群,将网站建设与语言教育、专业实践相结合, 使其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新载体。上外多语种网站群已建成26个语种版本,涵盖联合国全部工作语文和“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主要官方语言,累计发表多语种原创和编译文章8000余篇,获得国家领导人专文批示,得到教育部和上海市有关部门的肯定,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精品)网站”称号。

发挥青年视角传播优势,多模态构建中国叙事。建立China Youth中国青年工作室,开设Facebook专页;在Quora平台设立“中国问题回答小组”,阅读量超过250万,用外语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青年观点;上外学生MelodyC2E团队通过歌曲英译让中国歌声之美漂洋过海,获得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奖。学校还策划“外国人看中国”等专题,鼓励外籍留学生参与讲述中国故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外学生以语言为桥梁,全方位推动智力抗疫,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呼吁消除偏见,成为传播正能量的国际“网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