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发布

SISU ┆ “这种相互理解真叫人动容”

索取号:发布时间:2022-05-30浏览次数:309设置

  • 【摄影 | 】

  • 【摄影 | 】

  • 【摄影 | 】

  • 【摄影 | 】

  • 【摄影 | 】

  • 【摄影 | 】

  • 【摄影 | 】

编者按:在校园战“疫”期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时而化身“大白”、时而活跃于微信群里,时而奔波在搬运物资的途中......在这段“疫”线相守的日子里,他们以自己的坚定守护着这座校园与城市,传递着温暖、力量与信念。

当三教楼成为临时的“家”

“如果说前阵子在宿舍里学校的各种妥善安排打动了我,还算是情理之中;这次外出就医回来在教学楼里隔离,学校的悉心安排实在是让我感动得意料之外了!”这是一位正在松江校区三教楼隔离的学生在自己微博的留言。“我喜欢上外,在这里感受到被宠爱着。”

她这样形容进入隔离点的体验,“推开门,桌子第一排摆满了生活用品——卫生纸、矿泉水、塑料杯、拖鞋、牙具、毛巾、消毒液、消毒凝胶、湿巾、口罩,甚至驱蚊液和电热蚊香液等,老师说都是免费的,让我们拿着用就好。真是忍不住想夸夸学校。

作为师生校外就医返校后健康观察的隔离点,松江校区三教楼已接待过近百位师生完成7天隔离观察及核酸检测。而管理这里的姜彩霞医生,说话温柔、贴心周到,让不少外出就医的学生找到了家的感觉。为隔离师生们申请、准备生活用品,安排核酸、抗原、预定三餐......不仅需要完成原有的医护职责,事无巨细的学生工作,也一项都不能少。

“同学,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吗?”“吃饭需要清淡一点,不能吃辣,少肉。”同学入住后姜医生都会第一时间了解大家饮食习惯,也格外照顾生病的同学,比如肠胃不好的同学、发热的同学、过敏的同学......她会细致地将饮食需求反馈给食堂,根据大家的需求订餐。

除了三教楼隔离点的管理,姜医生还负责着医疗物资仓库管理、校内所有隔离点的核酸单采工作以及协助核酸轮测工作。下午2:30-6:30,姜医生在操场参与核酸检测工作,但心里仍然挂念着三教楼,“就怕同学不舒服了我不能及时发现。只能留意隔离群里的消息,晚上也不敢睡得太深,害怕错过群里重要的消息。”对于姜医生来说,每天忙忙碌碌,时间过得飞快。

接近30度的天气里,姜医生穿着大白服装带着采样材料奔走在校园各隔离观察点上门采样:教育会堂、教学楼、河东区隔离点等等,有一次天太热,差点中暑。后来,学校为她安排了同样穿大白的保安小哥用巡逻车送她去各个点采样,偌大的校区终于不用依靠双脚去走了,也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

她坦言,自己也跟学生互勉“坚持”,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憋着,多和大家聊天、倾诉,保持规律的作息,身体好了才有精力做其他事情。姜医生说,她和家人约好了,等疫情过了,一定要做一桌丰盛的菜肴庆祝下,祝贺她凯旋归来。

在姜医生和其他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批又一批隔离师生陆续离开了三教。不少人临走前都会表达自己的不舍,“受到关怀的感觉如家一般”。战疫还在继续,师生们团结一心的故事也还在继续。

感谢这段刻骨铭心的“偶遇”

3月13日,回想起那一天的场景,离退休工作处的顾蔚老师记忆深刻。这一天是她进驻生活区担任6号楼驻楼组长的第一天,她在日记中写下,“3月13日-周日-多云-驻楼开始”。

上午11时,接到工作通知,顾老师第一时间就收拾好行李赶到学校。“也不知道一去要几天,匆忙地收了些基本生活用品,出门前回头看了看家,也没多想。”来到学校后,她看到了当时的校园:生活区里,学生们排着队正在做核酸检测,旁边的小喇叭循环着“请同学们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离”。和同组的同事们匆匆地认识一下,顾老师便一头扎进了志愿工作,进入了“战疫”状态。

傍晚6时左右,虹口校区各大门关闭,学校正式进入封闭管理。姜锋书记站在生活区6号楼前,将当前的疫情形势、学校将采取的措施向同学们一一说明,号召师生同心、共同筑牢抗疫防线,“那一刻我们大家感受到一股劲儿,不仅有了决心,更有了士气”,顾老师回忆说。也就从此刻,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真实细腻的师生抗疫故事。

当晚,进入楼宇后的第一项工作任务,是“扫楼”。顾老师说,这是她当天学到的一个新词。教师志愿者们4人一组,挨个敲开同学们的寝室门:向学生作自我介绍,对学校的封闭管理措施做具体说明,听取同学们的生活学习需求,逐一记录。如果时间定格,这是她和6号楼同学一起生活学习工作共同战疫的纪实开篇。

深夜23时15分,生活区10号楼604房间,生活区驻楼工作协调组第一次会议在这里进行。顾老师向我们这样描述道:狭小的空间里站了10来个人,经过校园进入封闭管理到现在的这几个急速应变的几小时内,人人像经过了一场紧急战役。在这间临时被用来当作会议室的宿舍里,大家或站、或坐、或靠橱门、或靠梯子,在屋里上下铺和写字台中间的小小通道上,大家虽然疲惫,但仍振作着精神,认真地跟着驻楼组组长纪翔老师梳理商量着接下来的工作。

凌晨近2点,工作会议结束,老师们收到相应的任务便各自回去写方案做流程。“躺下时已经3点,是真累‘瘫’了,连翻个身都没力气了。”但对校园防疫工作组来说,这是这场校园防疫战的开始。

时间来到眼前的5月,“一路走来,与日俱增的感情,越来越温暖的楼内气氛,使各种难题渐渐变得能换位思考,会设身处地,我们真的成了‘我们’,共进退共成长,感谢这段刻骨铭心的‘偶遇’,这种相互理解真叫人动容。”顾蔚老师在工作日记中写下这些话。

一直在你身边 是她最温柔的守护

在两个多月的战“疫”时光中,上外1989名青年学生志愿者完成总计43300小时的服务工作,组织75次核酸检测志愿服务、90余次配餐送餐志愿服务,80余场“SISUer云生活”线上活动。而在每一次的核酸检测现场、在每一场配餐送餐背后,在每一场活动的策划中,作为学生志愿者们的“主心骨”,校团委副书记王逸菁老师自始至终都陪伴在志愿者的身旁。

志愿者上岗前,她会协调好充足的防疫物资,进行岗前安全提示,帮助他们穿好防护装备;在志愿者工作时,她会在现场观察不同岗位上志愿者们的状态,协调解决各类问题;核酸检测常规化后,她也十分注重来自志愿者们的声音,收集志愿者们的意见反馈,并对志愿者分工做出优化调整。

与学生志愿者们在一起,时刻与他们感同身受,是王老师的工作准则。4月中上旬校园封闭管理期间,配餐送餐志愿者们每天三次上岗,早上六点、上午九点半、下午三点半,配餐志愿者上岗前,王逸菁老师都会早早来到食堂。除了提醒每一班志愿者做好个人防护、消毒消杀,关心每个志愿者的保暖、轮岗就餐外,王老师还主要负责特殊餐的需求登记、打包装箱等。她坦陈,校园转入严格的准封闭管理前的那个晚上,收到相关通知后,自己在房间里开心地叫出了声:明天早上,志愿者同学们终于不再需要早上五点半就集合去食堂了。

近期,王老师还开发了一项“新技能”——理发。放下对讲机,拿起剪刀和梳子,王老师从零开始学习理发,两周以来已经服务了十几位同学。每次理发,她都拿出“雕花”的细心和耐心,在她的精心打理下,除了基本的剪发和理发,更多的同学还get了满意的新发型。

此外,为了丰富疫情防控期间校园活动,王逸菁老师和同事们一起,组织开展80余场“SISUer云生活”系列线上学术、文艺、心理健康活动,包括师生健身操直播、深夜电台、线上歌会等,让同学们在宅寝学习之余,也可以拥有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且,她还组织志愿者与虹口团区委结对,开设“爱心云托班”,目前已经为战“疫”一线人员子女供给了220余小时的一对一直播课程,并带着云课程走进方舱。而最让同学们开心的是,“每一次服务之后,总能听到身边王老师那一句甜甜的'辛苦啦’,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