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发布

“至关重要、关乎长远”——第二届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在上外召开

索取号:发布时间:2023-07-03浏览次数:0设置

  •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研究员在开幕式致辞中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

  •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

  •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

2023年6月25日,第二届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三十多位论坛成员以及特邀专家,围绕“区域国别学的二级学科方向设置”这一重要议题展开了长达6小时的理论和案例研讨。本次论坛得到学界广泛关注,300多人在线上参与。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研究员在开幕式致辞中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设置是关乎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关键命题,高校工作者肩负时代使命,要为培养卓越区域国别人才做出应有贡献。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回顾并介绍了自2021年至今学界对于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设置的讨论情况。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联盟理事长常晨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设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期待论坛成果可以为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构建提出可供参考的宝贵建议。

在主旨演讲第一部分,六位著名专家以“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方向设置:一般原则和特色彰显”为主题进行了充分阐述。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主持了该时段发言。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创始院长钱乘旦教授认为探讨区域国别的二级学科建设问题,可以参照相关性很强的世界史二级学科设置。他对世界史一级学科和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设置的思路和原则等共性问题做了充分的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教授表示,二级学科设置既要符合国家的基本要求,又要适应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开放包容的特点。作为交叉学科,方向设置上要有自己的特点,要突出不同大学的优势。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认为,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建设要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紧密结合,着眼全局进行战略思维和顶层设计,要在中国式现代化指导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框架下,站在开创全球大国、全球强国的区域国别学的高位上进行思维和实践。

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王逸舟教授表示,二级学科建设要有利于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把握中国话语、传播中国特色、打造中国品牌。他认为适当吸纳传统学科的二级学科条目能够让高校保有一定空间、发挥其自主性。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赵可金教授认为区域国别学科建设既是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世界的、全球的学问。他提出要建设一个共同的平台来整合不同学科背景的参与者,并讨论出区域国别学一套共同的研究方法。他同时提出区域国别的人才培养要从本科生、硕士、博士三个层面精准定位、精准发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世界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韩东育教授表示“研究不难,学科维艰”,他从区域国别二级学科设置的现实问题着眼,认为区域国别的研究早有,但是建立成一级学科仍需要继续努力。他表示,学科建设要理性而严密踏实地进行。只有经过长期的沉淀,才能由思想变成理论,由理论变成制度。

在主旨演讲第二部分,七位著名专家介绍了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方向设置的具体案例。该环节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德语系主任陈壮鹰教授主持。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刘昌明教授指出,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设置可遵循基于问题的原则、学科交叉与开放的原则、兼顾自身优势与特色的原则;他介绍了山东大学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三类学科方向,并详细介绍了三类二级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在学科建设方面,刘教授认为要构建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分析方法与认识论,例如可以运用数字人文技术打破学科界限,建立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和研究团队;在课程设置方面,刘教授认为要重视多语能力和世界史基础,在此基础上也要补充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教授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三个学科方向:理论方法、综合研究和专门研究。同时人大区域国别学将依托全校在人文社科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新闻学、文学、地理学和人工智能为学科基础,打造跨学科课程体系。此外,翟教授用“自主发展、形成板块、整体推进、夯实数据”四组关键词介绍了人大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导师组制度和人大区域国别研究院的发展规划。

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陈杰教授介绍了中山大学区域国别学学科方案设置情况。他认为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的设置关系到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和教材开发等后续一系列环节的落实,是稳步推进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陈教授回顾了学界提出过的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的多种可能性方案,强调二级学科不仅要在研究对象上有更多的内在联系,也要与传统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同类研究之间形成良好的辨识度和区别度。此外,陈教授以中山大学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为例,指出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有两种路径可供选择,分别是“领域专”基础上的“区域或国别通”和“区域或国别通”基础上的“领域专”。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介绍了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上外方案”。他指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跨学科、学科交叉融合是区域国别学的应有之义,历史学、地理学和人类学是区域国别学必不可少的支撑学科,三者构成了“时间—空间—人间”的基本结构。杨教授介绍了上外于2020年在教育部备案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二级交叉学科的设置情况及其下设的五大研究方向(区域国别研究理论与方法、比较区域国别研究、文明研究与跨文明比较、一体化与地区治理、世界民族与宗教)的内涵。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坚教授介绍了华南师范大学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设置情况。他以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为例介绍了何为“学科”和学科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出跨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此外,吴教授梳理了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并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强调区域国别学的二级学科建设既需要符合学科建制规律和学术发展共识,又要彰显大学的特色与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他强调,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设置会遇到学科带头人遴选、选课队伍管理、学科攻关项目设定等问题,各校的学科设置可能有所不同,但需要在顶层设计阶段做好考虑和统筹。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曾向红教授指出,兰州大学区域国别学学科设置遵循理论与实践、普遍与特殊、研究与服务的三个原则,兰州大学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路径与上外等高校较为接近,不同之处在于设置了“一带一路”与区域治理的研究方向。区域国别学需要服务于国家战略,这是兰州大学设立“一带一路”与区域治理研究方向的初衷。他认为,兰州大学的区域国别学五大研究方向具有普遍性和跨区域性的特色,可以把区域国别学的学术研究和国家战略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未来也希望同国内各高等院校之间加强沟通,共同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体系。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吴小安教授首先提到了区域国别学普遍性原则中的两个维度,一是区域国别学的交叉融合属性,包括专门学科与交叉学科之间关系的属性,二是区域国别学要兼顾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中外互动和区域国别在地化研究的平衡,这是中国特色与国际区域国别学之间的学理联系。他认为区域国别学的专门特色也包含两个核心维度,一是大学院系区域国别学的传统特色优势,二是大学各院系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和跨院系的平台研究院的传统特色。他从学校发展史、研究院发展史、学科发展史介绍了华侨大学区域国别学研究院的建设特色和研究方向。

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秘书长陈杰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高皇伟副教授主持圆桌互动环节。在与会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单独发言后,进入专家头脑风暴环节。与会专家互相辩论、相互启发、互相回应,分享了真知灼见,激发了智慧的光芒。经过两个小时的辩论,与会专家就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设置的基本原则、数量名称、推荐方向等形成了基本共识,形成了“面向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方向设置的上海倡议”文本。该文本将为申请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或硕士点的人才培养单位设置二级学科方向发挥规范、指导与启发作用。

在闭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对全天会议进行总结;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向会议联合举办方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并宣读《面向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方向设置的上海倡议》,将第二届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会议气氛推向顶峰。

第二届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聚焦区域国别学二级学科方向设置,是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里程碑式活动,将在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是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着力打造的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领域高端学术品牌。论坛秉持“同一平台、同一时空、同一主题、多学科对话”的理念,邀请来自区域国别学支撑学科和从事具体区域国别研究最重要的专家共同探讨区域国别学学科构建最前沿的问题,分享原创性、启发性、引领性的思想和观点,为学科高质量发展凝聚重要共识。本次论坛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共同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主承办,国内12家单位共同承办。

初审 / 李沛珊 编校 / 责任编辑 / 李沛珊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