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沙龙:功过留待历史评说

索取号:G0061302000-2014-0585发布时间:2014-01-13浏览次数:80设置

无论是在以色列国内还是国外,沙龙都可以说是一位极具争议的政治家。2005年,以色列的一家新闻网站公布的以色列公众评出的200位最伟大的以色列人中,沙龙名列第8

很多以色列人对沙龙的看法大相径庭,即便是对沙龙身上的同一特质,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

在不少以色列人眼中,沙龙是一名勇敢的军人,以色列精锐的101特种部队的创建者。沙龙的军事天才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尤其是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中,沙龙指挥的装甲部队突破埃军防线越过苏伊士运河,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沙龙因此成为国家英雄,被以色列人称为“以色列之王”、“上帝之狮”。

而在另一些以色列人的眼中,沙龙则是一个好战的莽夫,一个贪污腐化的政客,是把以色列拖入一场毫无必要的战争(即1982年黎巴嫩战争)的战争骗子。

沙龙被认为应对放纵黎巴嫩战争期间发生的萨布拉和夏蒂拉难民营大屠杀负有责任,于1983年被迫辞去国防部长职务,很多年里,沙龙在国际上声名狼藉,甚至被以战争罪的罪名在国外被提起诉讼。

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沙龙一度坚持强硬立场,反对巴以和谈,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为他得到了“推土机”这一绰号。沙龙在担任住房部长期间,大力推进巴勒斯坦领土上的犹太定居点建设,被称为“定居点之父”。2000928日,沙龙突然造访位于东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圣地阿克萨清真寺,成为引发第二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的导火索,引发长达5年的巴以流血冲突。在巴以大规模流血冲突期间,沙龙对巴勒斯坦武装采取了严厉的打击,多次实施定点清除,捣毁巴勒斯坦武装人员的房屋,修建隔离墙,并把和谈伙伴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围困在官邸中使其寸步难行。

在以色列国内沙龙也招致了不少批评,左翼政治家这样评论沙龙:“一个狂妄自大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处于极度疯狂状态,对于牺牲他人的生命在所不惜,他应该被送上审判席”。

沙龙的国际声誉在第二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期间降到了最低点,以色列对待巴勒斯坦人的政策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有人甚至将其与纳粹对待犹太人的政策相提并论。沙龙下令修建的隔离墙也被海牙国际法庭裁决违反国际法。而在阿拉伯世界,沙龙的形象更是糟糕,被视为阿拉伯民族的敌人。

然而,沙龙审时度势,在晚年实现了从狭隘鹰派人物到理性政治家的转变。他逐渐调整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在执政的最后两年,他同意巴有条件建国,并提出了单边行动计划,结束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撤离所有加沙犹太定居点和西岸部分定居点。此举在以色列国内引发了巨大争议,支持者与反对者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沙龙顶住了国内右翼势力的反对,不顾犹太定居者的强烈不满,按期实施了单边行动计划。这一行动导致了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的分裂,沙龙另组新党“前进党”准备参加20063月的大选,然而就在大选前2个月,沙龙却因严重中风而失去知觉,进入了昏迷状态。沙龙的离去标志着叱咤以色列政坛多年的、经过战争洗礼的英雄式的领导人离开政治舞台。

就在沙龙病倒前,人们预期沙龙将赢得这一场大选,并正在酝酿在其新任期内实施另一场撤离西岸大部分地区的单边行动计划。然而8年过去了,人们期待的另一场撤离行动并没有成为现实,巴以和谈依然原地踏步,难有进展。沙龙创建的“前进党”也已今非昔比,分崩离析。在以色列国内,至今仍有人对撤离加沙持否定态度,认为以色列南部长年遭受火箭弹袭击就是撤离带来的后遗症,使以色列不得不多次对加沙采取军事行动,甚至发动加沙战争。而以色列对加沙的封锁和隔离政策在国际上备受指责,并因袭船事件导致以色列与中东唯一盟友土耳其交恶。

(作者:杨阳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希伯来语专业主任、副教授)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