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上海高教为2014定目标:促使更多学科在全国领先并达到国际一流

索取号:G0061302000-2014-0669发布时间:2014-03-27浏览次数:8设置

通过学科建设绩效动态监测机制等一系列改革,上海高等教育在学科建设上取得喜人成绩。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简称ESI2013年数据统计,上海高校已拥有65ESI前百分之一和7ESI前千分之一的学科数,位居全国第二。同时,若干一级学科和一批学科方向已经开始跻身世界一流。2014年,上海将通过加快学科规划布局和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促使更多学科在全国领先并达到国际一流。

“一流学科建设”吹响号角

2013年数据显示,上海高校已有7个学科进入ESI前千分之一,分别是复旦大学的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同时,还有65个学科进入ESI前百分之一。

这些数据,折射出上海高校学科建设的良好发展势头。

事实上,上海学科建设在全国拥有传统优势。据悉,上海高校学科设置数为50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数达到240个,占比为48%,位居全国第一。

“坚持一流标准、结合重大需求、对接国家计划、加强动态监测、强化绩效激励”。在传统学科优势基础上,“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于20125月正式启动,吹响了上海高等教育深化内涵建设的新号角。共有34个学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有17个)被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建设范围,共有139个学科被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范围,总计173个学科。其中,复旦大学物理学、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同济大学建筑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等均是各校“王牌”,享有盛誉。

绩效动态监测机制校准目标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之路,也是一次改革之旅。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市教委将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作为重点突破口,积极探索一流学科建设绩效动态监测的机制。据了解,第三方评价机构将接受市教委委托,参与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在学术成果方面制定观测监控指标,通过各一流学科与国际顶尖标杆学校的相对比较和学科自身的绝对动态发展等客观分析,对各一流学科建设绩效进行实时监测。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实行“2+3”节点的5年建设周期。富有创新价值的是,市教委将按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学科建设进行动态监测,并依据动态监测结果对学科实行动态调整。建设成效不明显、停滞不前的学科,在节点考核后将进入退出程序。据悉,今年10月左右,上海会对在建一流学科进行首次动态调整,实现“有进有退”。

上海市教委科技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借助第三方的客观、科学评价,构建一流学科建设绩效动态监测机制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可以让上海高校把学科建设放在国际参照系中,找准自身位置,明确奋斗目标。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发展处处长、上海高校智库——高校学科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杨颉深表赞同。上海交通大学早在2009年就开始探索基于动态评价的投入调整机制和基于建设绩效的奖励机制,成效明显。在教育部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上海交通大学取得3个第一、9个前三、29个前十的不俗成绩。杨颉说:“以往的学科建设,更多是与自己的过去做纵向比较。有时候,我们感觉某个学科的建设成果还不错,殊不知那些顶尖的标杆学校比我们进步得更快。这样的话,我们其实还是落后了,正所谓‘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有了学科建设绩效的动态监测,就能让高校在学科建设时更加准确地了解自身在全球的位置,树立危机意识,不再安于现状。”

注重学科建设的投入与建设绩效相衔接,这是取得成效的关键。在“985工程”“211工程”和地方高校“085工程”等重大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市教委指出,对已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的学科优先予以立项支持;对建设绩效明显的学科加大持续投入建设经费和项目激励。

动态监测,绩效激励,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让喜人变化悄然发生。据悉,最新监测结果表明,在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的名单中,60%的学科进步显著快于用以比较和参照的标杆校。部分在建一流学科的表现甚至优于国际标杆校,在若干重要国际可比指标方面已经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学科动态监测结果还显示市属院校中也已形成了一批具有很高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和学术团队,呈现出学科发展的良好势头。

多样化多层次的学科建设项目提供动力

一流学科建设,只是上海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缩影。

国家重点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2011协同创新中心”、上海高校智库、上海高校E-研究院……多样化、多层次的学科建设项目,正成为上海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助推器”。

截至20135月底,上海市属高校54个学科在一流学科建设期间共承担国家级项目836项,经费4.6377亿元;省市部委级项目662项,经费1.8692亿元;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830项,经费1.752亿元。上海市属高校54个学科在一流学科建设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4719篇,其中被国际权威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等六大检索系统收录3565篇。这些一流学科通过核心平台的建设,还增强了争取各级各类重点研究基地的能力,共有3个学科获得了4个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基地。

2008~2013年的6年间,上海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各1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4项;2008~2012年的5年间,上海高校在年度国家科技奖励中的获奖数占全市获奖总数的比例,一直都维持在50%以上,占据“半壁江山”。

杨颉举例说,学科建设的过程就像一辆飞驰中的自行车,前轮是把握大方向的,对学科建设而言,就是要更好地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凝练学科方向;后轮是提供动力的,对学科建设而言,就是要高度重视内涵发展。骑车的人则是最关键的因素,无论凝练方向还是内涵建设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

可喜的是,上海高校的人才高地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高端人才(包括“两院”院士、973首席、国家高端学者、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共597人)、青年后备人才(包括青年拔尖创新人才、青年高端学者、“优青”等共146人)、创新群体/创新团队(共78个)的总量稳居全国第二。

“三个规划”引导全市高校分类发展

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强高校学科建设,这是上海面对的一大挑战。对此,上海教育界非常清醒。

上海市教委主任苏明表示,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上海市教委将研制出台高校布局结构规划、高校学科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等三个规划,根据规划引导财政教育经费的合理投入和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这三个规划将与上海全市18个主要行业各级人才规划和需求“对表”,突出针对性与科学性,旨在引导全市高校分类发展,推动提升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水平,并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财政经费投入、各类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价的重要指南。

目前,上海正在研究制定上海高校学科发展5年行动计划,将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要求,通过配套制度改革和政策设计,对相关学科给予重点支持,在“高原”上建“高峰”,形成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高校学科体系,促使上海高校学科在国家和区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一流学科建设,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总体上要达到:到2015年有10个以上学科具有冲击国际一流学科的能力和影响力;到2020年有20个以上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A类)。到2020年有200个继续保持在全国领先地位的学科(B类),其中部分学科具有冲击国际一流学科的潜力。

虽然任务艰巨,但杨颉对此充满信心。在杨颉看来,上海高校的学科建设正沿着正确的方向奋勇前进。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说,大学的实力是由一个个学科的实力综合而成的,大学的声誉也是由每个学科的声誉逐步构建而成的,当人们谈及一流大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它有哪些一流学科。张杰说:“作为高校,不应躺在过去的成绩上而自满,而应把已有成绩视为新的起点,更加勤奋、更加努力,更加进取,通过锐意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