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信侧写:不同的志愿体验 同样的志愿风采

索取号:G0061302000-2014-0762发布时间:2014-05-26浏览次数:13设置

520日至21日在上海举办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第四次峰会聚齐了众多亚洲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也聚齐了7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国家对于本次会议的举办给予了高度重视,260名大学生志愿者也积极地响应了号召,为本次亚信峰会的成功举办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本次会议的大学生志愿者分别来自上外、复旦、交大、华师大、同济和上理。我校共派出91名志愿者(实际上岗60人),是人数最多的一支高校志愿者队伍。他们活跃于新闻组、外交部组、综合事务组、礼宾组、秘书组和会务组等组别,兢兢业业地做着志愿者工作。他们或灵活或高效,或坚持或友好,不同的岗位对志愿者有不同的要求,不一样的工作内容也带给了他们不一样的体验。让我们来听听来自新闻中心几位志愿者内心真实的感想。

  

(新闻组、综合服务组志愿者们在为记者们提供新闻中心会场内相关服务)

 

会小语种,更会通用技能

我校作为以外语见长的特色高校,为亚信峰会提供小语种人才不在话下,共涉及英语、阿拉伯语、俄语、日语、土耳其语、波斯语、蒙古语等七个语种,承担外交翻译、礼宾会务、新闻媒体等工作。但学习小语种的志愿者们不仅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将自己的专业运用到实际的志愿者服务中,更懂得锻炼除了小语种之外的综合技能。这次亚信峰会,上外小语种志愿者们不仅把它看作锻炼专业技能的舞台,也把它视为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平台。

朱子渊同学作为俄语志愿者,先后在峰会制证中心和新闻中心班车组上岗工作。他是这么看待自己的工作的:新闻中心给了我学习其它通用技能的机会。很多诸如材料分拣、资料整理、跟车陪同一类的工作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实际上真的做起来却很有讲究,我觉得作为志愿者就应该乐于承担各种琐碎的工作,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技能,对以后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大有裨益。

不是失望,是担当

从报名到培训再到上岗,虽然志愿者们经历重重筛选才能正式上岗,但并不是所有志愿者都能直接接触会议现场,甚至更多志愿者只是在做着简单琐碎却不容有误的后勤工作。见到国家领导人的期望落了空,除了失望,志愿者们表达地更多的却是遗憾没能帮上更多忙

来自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的大四学生刘艺被分配到了新闻组的综合服务组,这是众多无法直接接触会议现场的组别之一。她说:抱着能见到习大大的心而来,结果却在新闻中心的前台干起了简单琐碎的工作。本以为能发挥小语种的特长,却没想到全程都是中文问答。失望在所难免,但是仅限于遗憾自己没能贡献出更多力量。能参加这样一场盛会并为之服务,这于我本来就是巨大的荣幸。而且还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学四年更加意义非凡。

同一组的闵婧涵也表示:虽然没有像当初期待的那样见到如习主席、普京等国家元首,虽然工作比较琐碎、时间比较长,但是的确给国内外记者带来的便利与帮助,所以尽管有遗憾,还是很开心有机会成为亚信的一份子。

面对失望,志愿者们以平常心对待;面对得失,他们表现出了可贵的乐观心态,这是志愿精神的诠释,也是当代大学生责任感与担当的体现。

团队的力量

如果说一个志愿者是一颗火花,那么一群志愿者则能汇聚成燎原之火,放射出更亮的光芒。本次亚信峰会的志愿者每人都隶属于一个小组,都有自己所在的团队,而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是大部分志愿者得到的一个不小的收获。

属于新闻中心媒体领证组的阿拉伯语学生马燕说道:虽然不断被当作酒店大堂,但是大家在一起觉得特别棒!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到大家,虽然只有几天,但归属感特别强!

属于新闻组信息发布组的潘盈欣每天的工作是关注亚信官网动态,及时把官网上的重要新闻发布到App上,并且对信息发布来源、发布次数做一个Excel汇总表格,撰写组内每天的工作小结。她觉得组里的老师都很平易近人,工作氛围还蛮不错的。还有大家没喝完的瓶装水不乱丢,节约用纸等习惯使她作为团队的一员受到了鼓舞。

 

 

(新闻中心媒体领证组合照)

 

本届亚信峰会的成功举办有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功劳,更少不了我校小语种志愿者的积极奉献。他们不负学校、国家的期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体验了不一样的志愿者工作,展现了青春的风采。(校团委、学生联合会)


26.1K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