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中午,“汉堡视界”第二期学术讲座在图书馆教工之家如约与上外师生见面。由校工会的老师和“iPR工作室”的同学们精心布置的会场一片绿意盎然。本期讲座主讲嘉宾是我校中东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马丽蓉教授。她主要从事宗教与国际关系、中东问题、中国人文外交和丝路学研究等,本期讲座主题围绕从丝路战略角度看中美关系。校工会常务副主席于朝晖等10多位教师与40名预约学生一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马老师强调要理解丝路学和“丝路战略”,首先要了解丝路的历史,尤其要进一步研究张骞“凿空西域”、郑和“七下西洋”对中国和平外交传统形成的重大贡献、深入分析“朝贡体系”的本质、特征及其深远影响。她指出,“丝绸之路”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第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公共产品,应该进行规范,得到证明、塑形和定性。如今来看,丝路从中国出发,没有终点,延伸至全世界。柔软的丝路穿过美国的岛链限制,传播的是文明形象,而不只是商品和技术。丝路象征着和平发展的一种治理模式,旨在打破逢强必霸的修昔底德陷阱,向全球传播一个理念:中国强而不霸。先前周恩来总理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现在政府反复提倡建立伙伴关系,不搞对抗、树敌、霸权的军事结盟,维护丝路沿线命运共同体的利益。
2011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提出“新丝绸之路”战略,美国学界早有学者反复研究报告并出有论著。美国专家斯塔尔作为“新疆工程”的负责人,中亚战略项目的策划人,指出新疆问题已经纳入美国的中亚战略之中。希拉里的亚洲战略有三个目标:扩大对华交流;加大对华制约;重视区域共同体。综合看来,美国丝路战略的特点包括:目标是排斥中、俄、伊朗;主要通过离岸操作;911之后,绕开联合国开展两场战争,堂而皇之进入中亚,主导中亚中东陆上丝绸之路;把新疆作为扼制中国的一张牌。因此,美国“丝路战略”属地缘政治性的,中国的“丝路战略”强调“命运共同体意识”,采用“五通”推进地区与国际合作,强调互惠型的经济观、包容型的人文观、合作型的安全观,属地缘人文经济性的,前者维护的是美国的霸权利益,后者维护的是中国与沿线各国战略合作伙伴间的共同利益。
广义的“丝路”应该辐射全球,美国对中国实施“两路围堵、内外夹击”的战略挤压态势,包括岛礁问题、抑华反华情绪、涉疆暴恐事件频发等一系列挑战。对此,中国一定要有战略耐心与定力,决不能开拉响“战略第一枪”,要切实弘扬“丝路精神”,踏踏实实做好国内稳定、发展、转型等大事,对外要怀包容胸襟、以柔克刚,避免像美国一样动武而失信于全球,抓住“丝路战略”机遇,谋求中华文明的复兴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马老师还鼓励在场的同学关注丝路学,可以参与相关的研究: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区域国别研究;小语种的跨文化语言传播,如研究孔子学院、甘地学院、法语联盟等;区域组织合作机制研究,如上合组织、东盟、海合会等。
演讲结束后,马老师与现场同学进行了互动,并就同学们提出的“如何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经营新丝绸之路” 、“新疆地区的多民族性以及政府对疆政策”等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汉堡世界”是校工会今年发起的公益学术活动,借鉴国外高校的相关经验,利用中午时间,为学生提供“汉堡午餐”和清新香茶,并邀请一位新锐教师与学生分享其学术经历和学术体验,以作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学术思维、增加师生互动。(iPR工作小组、校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