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4年上海外语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创新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首届青年学者工作坊在6月15日在虹口校区会议中心举行。工作坊由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负责举办,活动旨在通过集中于研究方法的专题学术交流,由学术前辈分享如何进行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利用科学方法论写出规范的高质量论文的经验。
工作坊由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主任汪段泳副研究员主持。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教授做了开幕致辞,尽管只有短短十分钟,但查老师做了精心准备,将他个人二十余年科研生涯中的内心感悟和宝贵经验娓娓道来,其儒雅而深刻的风格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
英语学院的王欣教授主讲题目为《文学的文本解读:以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为样本》,其内容给许多非语言专业的同学带来惊喜。大家不仅从王欣老师的优美语音中亲身感受到语言魅力,更从独具特色的分析过程中直接体验到研究方法跨学科应用的精妙所在。
复旦大学廉政与反腐败研究中心主任李辉讲解了《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研究设计上的差异》,其生动幽默、深入浅出的讲解使不少本来将定性、定量等科学研究方法视若畏途的同学们心理负担释放不少,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个人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的美国戴维森大学文化人类学系教授、美国前东亚人类学会会长Eriberto P. Lozada, Jr.博士(罗力波),以“Mixed Methods for 21st Century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为题,从他自己涉猎广泛的学术研究成果中,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来介绍了几种典型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在座师生听来饶有兴趣,在涉足新鲜学科大开眼界的同时,又均觉短短一个小时流光易逝,丰富内容不敷尽飨。
上外国关院的客座研究员Steven C. Kuo(郭俊逸)博士,则有着极为多彩的国际化背景。他以一个经典的诗意题目“Travel Without A Map”分享了一段实际上较为艰险的田野调查亲身经历。Dr. Kuo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国在非洲维和行动的专家,他所介绍的国际关系学科的质性研究对在座同学有直接的启发和帮助。
此次工作坊是我校承办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五届以来首次设立的以研究方法为主题的环节,也是我校政治学科首次举办的研究方法工作坊,对于推进研究生方法论学习、增强我校对外学术交流具重要作用。(国关院 石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