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行政工作要点

索取号:G0060106001-2009-0003发布时间:2009-12-09浏览次数:387设置

 

 

各部门:

2007年是学校“十一五”规划的全面推进年,学校行政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教育部和上海市有关文件精神,以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锤炼特色为中心,以创新的精神,着力推进新一轮教学、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开创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2007年学校行政工作要点是: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实施,打造“三个核心竞争力”。

1、按照校党委统一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全面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按照打造三个核心竞争力建设时间表明确的建设内容、措施、节点及目标,扎实推进学科建设。

2、要按照教育部要求,抓紧做好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学科申报准备工作,要通过申报统一重点学科建设认识,凝炼学科方向,集聚学科队伍,推动重点学科快速发展。

3、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工作。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创新平台建设、聚焦高水平标志性成果,结合学校“四、三、二、一”发展战略,深入分析重点学科建设与保障机制建设的现状与拟实现目标的差距,明确建设思路和工作重点,制定建设方案。

4、进一步强化督办机制,切实推行督办统筹、督办问责和督办追踪的具体措施;根据校内外因素的变化和规划执行状况,对规划进行年度总结和动态调整,积极推进规划要点的落实,确保学校总体目标的完成。

二、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深入开展内涵建设,大力推进各项教学改革与发展。

5、以提高质量为中心,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明确“本科为本”的中心地位,完成《教学管理条例》的全面修订,尤其是关于“通识教育”、“学分制”、“双学位、双专业”、“精品课程”、“教学评估”等部分的扩充和修订。

6、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抓好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综合改革。全面启动“通识教育”,完善《通识教育实施方案》,并制定《通识教育管理条例》;做好学分制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按学分收费申请工作,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改革方案,重新制定《学分制管理条例》。

7、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启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3月份启动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包括精品课程、主干课程、新课程建设),4月完成评审并立项。

8、加强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

9、加强和改进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建立新的本科教学评估机制,开展本科教学常规评估。参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制定适合我校本科教学的指标体系,成立常设评估专家组,从07年起对各本科教学单位和教师实施一年一度的本科教学评估,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切实做好英语学院专业评估工作。

10、做好开设新专业的各项准备工作。07年将为新设翻译、荷兰语、瑞典语、希伯来语、越南语、乌克兰语等本科专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1、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开展调查研究,起草我校学风建设委员会的章程,明确工作机制、职能和工作范围,进一步推进学风建设。

12、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着力调动学生和导师的内在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支持和加强高级翻译学院的建设,深化和扩大国际合作培养高级同声传译人才的渠道,创建世界一流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对研究生导师教学与对研究生部管理的网上评估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建立与完善各种教学、教务、管理等紧急情况的处理预案;推进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与奖励条例的实施。

13、继续抓好多种形式办学,以规范秩序和提高质量为重点,以弘扬外语特色、拓宽专业、提高层次、建设品牌为中心,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推动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三、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为抓手,以锤炼特色为中心,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14、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研工作效益。要继续大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以项目研究为纽带,注重成果质量,培育创新人才;进一步完善评审机制,规范评审程序,确保公平公正;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规范管理过程,保证研究质量。

15、加强项目管理,提高项目的立项率、完成率和优良率。进一步加强预研究机制,推行一人一项目制度、开题报告会制度、学术休假制度、课题研讨制度,实行配套奖励延后机制,确保项目的完成率和优良率。

16、发展优势学科,强调特色研究。按照巩固、调整、发展的原则,加强传统学科,尤其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打造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特色研究项目;配合学校学科建设方案,扶持新兴学科,培育交叉学科。

17、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术高地。继续完善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创新团队的组织新模式,进一步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的扶持和重点投入,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和学术水平高的学科队伍。在巩固学校已有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的基础上,探讨建设若干外语教学调查基地和专题数据库,形成一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基地,全面提升我校优势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18、建立学校科研基本数据库,建立互动平台。建立学校科研机构和人员数据库、历年科研成果数据库、标志性成果和获奖数据库、学术刊物数据库,建立项目申报软件系统、成果统计申报系统、信息表格下载系统,进一步提高科研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19、进一步加强对外学术联系。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力争每个学科每年与国外大学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数量至少不少于5项;聘请510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本校常年顾问或兼职研究人员;设立上外“学术大师”讲座基金(每年20万元),定期聘请海内外学术大师级人物来上外开设讲座,向外开放,扩大上外在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

20、加强对学校刊物的管理,进一步发挥学术刊物的学术导向作用。进一步扩大我校学术刊物在全国外语界的影响,力争在影响因子、用稿规范、被引用率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外国语》争取进入“教育部名刊建设工程”。

21、探索人文社会科学“产学研”一条龙的具体落实方式。设立特别项目经费,促进本校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加强校企横向联合,鼓励相关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和复合型专业的青年骨干教师,申报或承接横向项目,申报和从事对上海市地方经济、教育和社会发展能产生重大和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

22、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了解他们在科研方面的困难和要求、建议;组织我校承担省部级、国家级课题的学者为青年教师举办讲座,介绍科研心得,传授选题、课题设计、论证等方面的经验。

四、大力加强学生工作管理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23、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抓好新课程教材建设、教师培训工作;继续深化和拓展“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重点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24、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重点问题和突出问题;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指导大学生心理协会工作,开展“健康、快乐、成功”心理素质教育系列活动。

25、加大帮困力度,积极开拓勤工助学岗位。做好帮困奖助学金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进一步提高国家助学贷款办理的时效性;加强减免补助工作,继续做好各类补助工作;积极为困难学生创造勤工助学的机会,大力拓展勤工助学基地和岗位。

26、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开拓毕业生就业工作。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想方设法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抓紧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与毕业生就业后期工作的安排,抓好毕业生文明离校。

27、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优良学风。巩固传统校园文化老品牌,发展创新校园文化新品牌,加强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做好志愿服务的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志愿者组织、基地建设等制度化和机制化的建设,营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28、积极尝试和逐步发展学校的艺术教育。结合通识教育改革,通过整合艺术教育资源,调整充实艺术教育的内容,探索我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实体化建设。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新的“人才高地”。

29、按照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制定并实施全校岗位设置分级管理及全员聘用工作;认真完成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套改兑现及补发工作;做好校内岗位津贴和离退休人员共享费的调整发放和各类津贴、社保基数调整工作。

30、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按计划、按程序做好有关学院院长的海内外招聘工作;加大力度,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管理与考核工作;认真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办公室的工作和本年度教职工的选留录用招聘工作。

31、改革和完善我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探索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新机制、新模式;认真做好教师攻读学位、教师资格认定、教师各类岗位培训考试、各级各类奖项申报评选工作。

32、拓宽出国派遣渠道,提高出国进修层次,配合人才培养工程,认真做好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和出国派遣工作。

33、保持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升级工作的各项标准,做好档案归档工作,为迎接教育部2007年干部人事档案审核检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六、积极拓展对外开放与交流,增强国际竞争力。

34、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构筑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对校际交流项目进行总体规划和调节,在把握总量的前提下进行结构调整,对发展较好的项目予以落实、巩固和促进,对一般无实质性内容的协议进行清理,对交流不足者予以推动,提高我校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水平。

35、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扩大招收留学生来沪学习的数量、范围和层次,增强学校的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36、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积极发展,严格管理,加速推进海外孔子学院的建设;培养汉语国际推广专业师资和管理队伍,增加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派出数量,切实保证选派人员质量。

37、按照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国际会议的管理。协同有关部门和院系组织筹办俄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日本学国际研讨会以及第二届葡萄牙语教学暨中葡翻译论坛等国际会议。

38、加强外籍教师的引进与管理工作。根据学校学科布局与发展的需要,落实新增语言专业的外教计划,做好外教聘请工作,确保新增语言专业教学的按时顺利开展;积极鼓励支持各院系邀请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协同相关院系和教务处组织安排好短期专家的专业课程教学。

七、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与改革,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进步。

39、深入开展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进一步完善干部培养、选拔、评价、任用和监督制度;积极推进依法治校与民主管理,推行校务公开,不断提升干部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推进机关部处从指令管理型向指导管理与服务型转变。

40、进一步加强财经管理,继续完善制度建设,使学校的财经工作运作更加规范、合理、有序。继续开展多渠道筹款工作,运用多种教育服务、基金会等扩大办学资源;完成松江校区基本建设审计工作,制定回购方案;切实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确保对教学、科研投入的力度;在资金管理、经费投入上逐步建立问责制,以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完善财务收支规定,强化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建立审计结果公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继续加强对暂付、暂存款的清理。

41、推进学校产业规范化建设改革。进一步完善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部署,继续推进校办产业的规范化建设工作,组建具有经营、管理和监督功能的全资公司——上海上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继续完成第二批校办产业的清产核资工作;充分发挥校办产业对教学科研的促进作用,增强造血功能,为学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提供有力保障。

42、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一方面要高质量地办好校内公益性的保障服务,一方面要扩大对外发展,引入和运用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学校发展积极提供财力支持;不断完善后勤监督机制,做好与师生员工的交流沟通工作,接受师生员工对后勤管理工作的监督,不断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3、加强环境建设,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强化控制管理成本,营造健康、和谐、节约的校园环境;选择优秀物业公司,逐渐扩大对学校家属小区的托付管理;完成虹口校区教学科研以及办公用房的调配工作;实行设备网络化管理;进一步理顺松江校区与外聘公司的管理关系,继续完善物业、绿化、保洁等公司的招投标制度。

44、完善基本建设,加强对基建、修缮项目的过程审计,提高基建、修缮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积极筹集建设资金,逐步启动松江校区大礼堂建设;完成音像出版社教学辅助用房的改建项目;按照特奥会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完成足球赛场的场馆建设。

45、认真研究加强校园稳定和治安综合治理的新方法,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和物防、技防、人防“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校内安全防范体系;加强保卫队伍建设,认真落实责任制,不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以防火、防盗、防中毒、防意外事故为重点,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和专项检查活动,关注各类影响稳定的因素,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确保校园的稳定与安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