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践行“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理念,在“多语种+”战略指引下,多举措打造国际化办学核心竞争力,在校际国际合作、学生国际教育、国际学术共同体、国际化办学机制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初步形成了上外国际化办学的比较优势。
校际国际交流遍及全球提高层次
国际合作遍及全球。学校目前的国际交流合作伙伴总数340个,覆盖56个国家和地区,为我校师生开展教学科研的国际交流、特别是突出国别区域研究的主攻方向提供了保障。
战略合作找准定位。确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后,学校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2014年以来,特别加强了与世界知名大学新建或深化合作交流关系。学校启动了战略合作伙伴计划,2015年确定了韩国外国语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等6所世界知名大学为第一批战略合作伙伴,进一步推动高层次的合作与交流。
人才培养项目不断丰富。学校积极开拓中外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项目,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硕士)、与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本科)、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本科)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招生运行;开发了与英国莱斯特大学“2+2”本科双学位项目、与美国天普大学“3+2”项目、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硕士“1+1+1”双学位项目等近30个联合培养项目;实施100余个交换生项目,使学生在开展海外留学或联合培养时有更多适合自身的选项。
2015年11月7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在上外虹口校区揭牌成立。
科研合作平台突出特色。学校对接区域教育合作战略,注重加快平台建设。经外交部批准成立了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积极开展东北亚地区的国别区域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部、上海市有关部门合作,设立了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外国文化政策研究基地等,为开展国别区域研究搭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合作平台。
学生国际教育扩大覆盖优化结构
海外留学比例增长迅速。学校统筹各类留学资源,积极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同时充分发挥学校自设的学生海外交流基金的补充和孵化作用,学生赴海外留学的人数和比例显著增加。2015年共有1009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海外留学;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学期间出境交流学习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达到37.80%;毕业研究生的出境交流学习比例达到20.43%。上外在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申请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上外共有55个项目获得批准,资助规模达到216人,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二位。
来华留学结构不断优化。学校以“扩大规模、提高层次、调整学历结构”为发展目标,继续稳步发展留学生规模,优化留学生群体中非学历生与学历生的比例,扩大硕博类留学生的比例。近年来留学生规模一直保持在每年4000余人次,2015年实现学历留学生人数突破1000人的阶段性目标,并进一步扩大松江入系留学生的规模和专业覆盖面,完善了中外学生趋同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中外学生融合发展。学校鼓励并积极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类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活动,如邀请来华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的留学生,为师生讲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的基础知识,通过互学互鉴促进语言互通、民心相通。
课程体系瞄准国际前沿。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构建“多语种+”人才培养体系,以多种形式向多语种学生复合,打造服务于多层次多维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学校积极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近两年来,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总数达15门;1个全英语专业建设项目获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立项;4门本科生课程获“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建设”立项;研究生全英语课程达70多门。学校在“互联网+”理念指导下,以信息化助力国际化,通过跨部门合作,推动全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英国慕课FutureLearn平台成功上线。学校还相继推出中国学等5个全英文硕士项目,吸引更多留学生来我校修读学分或学位课程。
学术国际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建国际学术共同体
外国专家融入本校办学。学校优化外国专家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对高水平、专业类、研究型外国专家及专家团队的聘请和引进。来校工作、讲学、讲座的外国专家年均超过200,数量和层次均明显提高。为充分发挥外国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作用,2014年成立了外国专家俱乐部,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文化活动:搭建“他山之石——外教系列讲座”平台,邀请专业背景强、学术水平高的外国专家为全校师生讲座;外国专家全面参与学校科研项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外国文化政策研究和“外专眼中的中国”);由30名外教撰写的中国文化故事即将集册出版。
建国际学术共同体。学校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大国际学术交流的支持力度。第十二届世界俄语大会、第三届联合国合作备忘录签约高校年会、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年会等相继在我校举办。2015年成功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及其孔子学院等联合主办了2个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共同举办国际翻译研讨会,扩大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
孔子学院建设量、质齐升。上外与国外高校共建有8所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文化、扩大学校的海外影响力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开展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同时,着力将孔子学院打造成为我校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全方位推进与孔子学院所在学校和国家的教学与科研合作。我校成功申办了国家汉办总部的“孔子新汉学计划”,还获准设立“孔子学院高级翻译人才培训基地(上海)”,适时启动了留学生博士生培养等项目。
学校国际影响更新理念机制保障
2014年5月15日,葡萄牙总统卡瓦科·席尔瓦阁下访问上外。
国际化教育机制不断完善。上外建立了学校主导、院系主体的国际化建设管理机制:一是成立“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化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国际化教育办公室。领导小组全面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学校的国际化办学工作,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总结和部署国际化相关工作,着力解决学校国际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关键问题,促进国际化办学协调发展;二是以国际化教育办公室为归口管理单位,各职能部门确定专人对接国际化相关工作;三是各院系建立国际化建设工作小组,规划和实施本单位国际化战略。同时,通过打破部门、院系之间的壁垒,提高工作的系统性和效率。学校在2012年和2014年分别召开了两届全校性的国际化教育工作会议,2016年1月又召开了学校外事工作会议,起到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心聚力、突破瓶颈的作用。同时,通过举办三次国际化教育成果展,增强了全校师生对国际化教育重要意义的认同,营造国际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还启动了国际合作专员计划,面向一个战略合作伙伴学校、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全面、深度对接,通过设计、开发、参与、推动重大项目,以点带面,推动我校与战略合作伙伴及重点国家、地区的全方位合作。为发挥孔子学院作为学校海外基地和平台的作用,学校成立了孔子学院工作处。
2014年5月23日,联合国人力资源外联项目宣介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
国际化发展规则加强顶层设计。在2014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化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发布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我校国际化建设的宗旨是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为核心,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世界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使他们积极参与和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同时提升学校的国际显示度和国际影响力,丰富和提升大学精神。到2020年,我校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科研合作、提升学科和专业发展水平及国际影响力、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校园、提高国际化管理与服务能力等6项目标上取得明显的建设成效。规划从学生国际流动、师资队伍国际化、课程与教学国际化、科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孔子学院建设、国际显示度、校园文化国际化及保障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对今后若干年的国际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针对学校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目标,各相关职能部门制订并实施了7个《国际化行动计划》;各院系也根据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定位,制订了相应的《国际化建设规划与举措》。
多语种外文网站提升国际传播力。2014年底,学校发布21个语种的外文网站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构建学校在全球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新形象。部分外文报道被海外媒体和机构官方网站等转载和引用,成为对象国了解中国的窗口和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取得了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国际化校园建设稳步推进。学校扎实推进国际化校园的建设工作,在两个校区的多个公共场所设立了国际化服务示范岗,为外国专家、来访外宾和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难题,增强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国际化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学校成立的多语种师生志愿者团队活跃在国内外各类大型活动现场(2014年5月的上海亚信峰会、8月的南京青奥会、2015年5月开幕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展现上外师生的风貌,提升了我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宣衣、国吉实)
2014年5月22日,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与中国学者举行早餐会。
2014年2月25日,德国联邦议会议员、前联邦教研部部长沙万博士一行访问上外。
2014年7月,“中德语言年”德国中学生来华夏令营在我校举行。
2015年4月13日,东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化办事处在上外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