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共产党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为凝聚共识,推动发展,及时总结学校近年来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取得的经验,找准亟需突破的瓶颈和尚待补齐的短板,特推出专题报道。今天推出系列第七篇《研究生教育: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培养高端专业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具有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的先天优势,从建校伊始就一直肩负着“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双重使命,在培养跨文化高端专业人才,促进中华文化传播、中外人文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新时期,学校积极对接中华文化走出去、教育对外开放国家战略,秉承一流大学承担一流责任、培养一流人才的使命,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激励创新、追求卓越”为指导,坚持新时期外语人才观,基于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结合研究生教育教学特点,汇聚优势资源,凝练学科内涵,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培养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所亟需的具有全球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外语特长并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的人文社科领域国际化高端专业人才,为世界走进中国、中国走向世界、世界理解中国、中国贡献世界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
学科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强化引导布局。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学校发展规划,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重点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学科发展原则,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以外国语言文学优势学科和政治学国别区域研究特色学科及6个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彰显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发挥融合发展集群效应,培育新的特色学科增长点,构建特色优势学科群,带动交叉学科建设发展,形成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优势特色更加明显的学科体系。
着力建设培育。近五年来,我校新增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政治学)和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新增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金融硕士、法律硕士)。立足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办学优势特色,尤其着力推动以区域国别研究为特色的跨学科育人平台和研究平台整合建设,学校自主设置了3个目录内和5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7个目录内和8个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包括中东研究、中国学、区域国别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等二级学科硕博士点。推进学位点综合改革,尤以高端专业翻译人才培养为代表,以教育部和上海市翻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持续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对我国高等翻译专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发挥了系统性、开创性、普适性和示范性的引领作用。
实施动态调整。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布局,学校于2012年颁布《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与调整二级学科实施办法》并参加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于2014年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于2015年启动学位点全面自评及专项评估,参照国家和国际学科专业评估标准,构建常态化学科专业评估体系,依据各学位点与其所属一级学科的长远规划和发展建设的契合度、对于学校优势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支撑度、对于学校其他学科专业建设和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的贡献度,实施“有上有下”的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
彰显优势特色。迄今,上海外国语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群和政治学等一批非外语类学科群,较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并在全国外语院校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非外语类学科建设的新路子。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非外语学科发展有了更强的组织平台和延展空间,学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目前,我校共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均对应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下设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2015年招生数据统计,我校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招生人数占总招生数的45.26%,基本达到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为1:1的预设目标,形成了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双轨并重、均衡发展的良好格局。
培养机制分类实施多元协同
完善分类培养机制。2013年10月,我校完成制订《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启动实施。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战略布局,博士学位教育更加突出学术志趣和创新动力,着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专业学位教育更加面向市场,主要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术学位硕士培养,根据学科特点明确自身定位,或作为博士生培养的补充与准备阶段,或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稳步扩大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层次。建立健全符合各级各类研究生特点的招生、培养、考核、评价和管理体系,完善分类特色培养机制。
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我校持续打造“国际化特色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和“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等智库平台及联合国实践基地、上海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海外孔子学院、多语种外文网站、慕课建设工作坊等实践平台的育人作用,汇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国内外优势办学资源,把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专业实践和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密切结合,推行以重大科研项目为驱动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高端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以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和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实施为载体,持续提升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以各级各类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为平台,持续提升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构建多元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标准,基于国际教育联盟、国际合作平台、学科交叉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探索课程、专业、发展路径的多样化与开放性,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个性化特色发展。外语类专业,在学分互认、学生互换、联合培养基础上,拓展学位双授等双学位项目,辅之以国际服务项目,培养精通本专业外语、熟练运用第二外语、掌握本专业外语对象国(或地区)国情的人文领域高端专业人才。非外语类专业,在开辟海外实习基地、开展国际组织及企业实习基础上,拓展学分互认、学生互换、联合培养,辅之以短期游学、国际竞赛、国际服务及国际执业资格教育,培养具有熟练运用1-2门外语特长、精通本专业知识、理论、方法的社科领域高端专业人才。
过程监控整合资源确保质量
招生关:稳定招生规模,深化招生选拔机制改革。近五年来,我校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稳定在每年1000人左右,其中硕士生招生数每年900人左右,博士生招生数每年100人左右。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规模稳步提升,年招生数从2011年的310人增长至2015年的425人。学历留学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增长,年招生数从2011年的22人增长至2015年的105人。通过赴知名高校招生宣讲,形成生源交流、合作互推机制,并以承办上海市研究生暑期学校、学术论坛为平台,提前锁定优质生源,促进生源结构优化。根据学科专业培养能力、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等要素,调整研究生招生类型结构,确保资源配置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高水平导师倾斜。持续改进多语种组合高端专业翻译人才和无国界工商管理人才招生录取办法,于2014年启动多语种国际新闻硕士生实验班和多语种涉外法律硕士生实验班项目,并将有序启动多语种区域国别研究、国际组织、国际金融、国际教育等人才培养实验项目,定制特色招生方案,探索选拔机制改革,汇聚本科多语种+优质生源,为本、硕、博贯通培养国际化高端专业人才创造条件。
培养关:重视平台基础,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六个质量监控关键点,包括“三项基础”和“三个平台”,以培养方案、课程超市、导师队伍,奠定培养基础;以学科交叉、第二校园、国际教育,搭建提升平台,推动外国语言文学和政治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拓展提升,建设文、教、经、管、法多学科彼此融合渗透的大学科环境,让导师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教学相长的大教育平台,让研究生有实实在在的学贯中外的大教育课堂。
培养方案:国际坐标,凝练方向。对接国际坐标,修订培养方案,确立与国际通行标准及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相一致的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标准。
课程超市:共建共享,合作共赢。2014年,启动建设“研究生课程超市”,全校所有专业研究生课程推行全面开放共享。建成70余门研究生全英语教学课程,其中10门课程于2015年获上海市面向留学生全英语授课示范课程立项建设。逐步实现课程资源校内校际、国内国际、线上线下共建共享,持续推进研究生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
导师梯队:动态选拔,资源倾斜。2013年,制订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第六届学科骨干申报选拔/考核条例》,第五届共计219人顺利通过考核评审;第六届共计295人顺利通过选拔。2014年,修订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选聘办法》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导师管理条例》。建立健全导师和学科骨干的遴选、培养、评价、退出和激励机制,贯通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学校学科骨干及上海市、国家人才计划的发展路径,搭建高水平导师的成长发展阶梯。
校内平台—学科交叉:联合指导,平台共建。依托各级各类重点研究基地,基于“课程超市”的理念,搭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平台,实施主副导师制度,推行联合指导,实现学科联动。建设“中国学”等7个面向留学生的全英语硕士项目,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和当代文化的世界性意义,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世界诠释中国,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为中外人文交流做出上外独特的贡献,实现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战略上的多重意义。
校际平台—第二校园:开放互利,共同发展。学校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合作伙伴,加强校际合作,为学生开辟“第二校园”,2014年6月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合作协议,2015年秋季与复旦大学实现了研究生课程跨校互选及暑期全英语课程资源共享,一直以来作为上海市西南片高校研究生教育协作组成员共享共建成员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同探索“慕课”(MOOCs)建设和“第二校园”建设。
国际平台—国际教育:国际视野,发展提升。学校不仅重视以国际化为手段和途径,扩大学分互认、学生互换和学位互授,同时注重“本土国际化”和“在线国际化”建设;不仅重视建立广泛的大学间的交流合作,而且注重建立与对象国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学校以院系校际合作渠道、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各类资助项目,以全球多元的学术视角和国际化的学术标准、行业标准,全面助推国际化培养体系建设。2015年底,学校与西班牙ESIC商学院合作的“SISU-ESIC International MBA (IMBA) 项目”参加并通过了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EFMD)的EPAS国际认证。近五年来,学校共计派出研究生650余人次,其中获得各类资助的研究生320余人次。2015届毕业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境外国际交流的比例达20.80%。2015年,学校成功申请成为国家汉办“孔子新汉学计划”中方试点院校,已经启动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和攻读博士学位项目的招生宣传,将以此为平台大力发展留学研究生教育并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做出应有贡献。
学位关:严格三级盲审制度,强化优秀论文培育力度。研究生教育的“学位关”,其关键在于两头管理,强化学位论文三级盲审制度,加强优秀学术成果培育,建立校级优秀学位论文库,重点资助44名优秀研究生进行高质量学术研究。质量把关:三级盲审,即知即改。2013年下半年,学校颁布《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实施办法(试行)》,实施学位论文三级盲审制度,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其中校际盲审,要求博士生全部参加,硕士生按比例抽检参加。论文培育:加大投入,成效显著。学校自2010年起设立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基金项目,2011年起建立校优秀学位论文库,学校重点培育的优秀学位论文成效显著。
思想引领资助服务就业指导
注重思想引领。我校一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坚持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特色的培养模式,围绕党建和团学认真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志愿服务、心理健康、奖贷助勤及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同时结合当前社会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工作路径,创新工作方法,取得显著成效。
健全服务资助。我校坚持研究生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优化学生荣誉结构,发挥荣誉体系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在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基本生活待遇的前提下,着力支持与鼓励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各类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对研究生的激励作用;健全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制度;提高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年度最高限额,确保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应贷尽贷;加大对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奖励和资助力度。学校通过系统完善、多元长效的奖贷助勤举措,为广大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完善就业指导。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涵盖新生教育、生涯规划、职业训练、行业选择、技能提升、就业指导、求职技巧等诸方面。学校通过淬炼上研职团,举办优秀毕业生求职经验交流会、校友回校座谈会等专项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对毕业生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其中近年启动并日趋成熟的“外交育苗工程”项目堪称典范,该项目为研究生提供了“激发热情—应试辅导—实战体验”的全过程指导和帮助,为国家外交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端专业人才。学校先后共与数十家用人单位签署研究生实习基地协议,覆盖外事、教育、出版、翻译等多个领域,丰富了实习渠道,提升了实习层次,成为高质量就业的有力保障。
近五年来,我校共计22个项目获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资助,涵盖学术论坛、暑期学校、创业创新能力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位点引导布局与建设培育、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诸方面,资助金额400余万元。共有翻译硕士联合国实践基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实践基地、工商管理硕士(MBA)莫尔佩斯实践基地、金融硕士国金证券实践基地、法律硕士上海律师协会实践基地等11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获得上海市实践基地立项建设,涵盖全部5个专业学位类别,资助金额共计600万元。其中,翻译专业联合国实践基地获得上海市级示范实践基地称号。共有116人次获校级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举办5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7届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3届上海市研究生暑期学校、171期博士沙龙、27期硕博论坛、17场静湖读书会,出版4辑《外语与文化》论文集、博士沙龙电子期刊《言思录》4期。学术论坛参与学生1200余人,覆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区,学生获奖论文350余篇,参与专家学者260余人次;暑期学校近400人次参与,来自全国110所高校和6所国外院校。通过学术交流平台,积极贡献我校特色学术资源,共享他校优质教学资源,帮助研究生夯实专业基础、接轨学术前沿、提高研究水平、培养创新能力,并借此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占领专业竞争制高点,扩大我校高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近五年来,我校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上外为第一单位发表的获资助核心期刊论文共计115篇;18篇博士学位论文、23篇硕士学位论文荣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占据了上海市外国语言文学和政治学两个一级学科的绝大部分获奖名额,优势明显;2012年,我校英语语言文学博士论文首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本年度本学科另外产生全国优博提名2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3年,我校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博士论文首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本年度本学科未产生全国优博),成效显著。
近五年来,我校在加强学位点引导布局和建设培育、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多个教改项目荣获国家级、上海市级、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高级翻译学院负责实施的《国际化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建设》,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2014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另有9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校级“2011-2012年度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3项获校级“2013-2014年度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宣衣、肖琳)
【迎党代会】以开拓创新精神汇聚推动上外改革前进的新动力
【迎党代会】《人民日报》访姜锋:“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
【迎党代会】系列报道五:教师发展:高素质师资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
【迎党代会】系列报道四:国际化办学:“多语种+”战略指引下打造核心竞争力
【迎党代会】系列报道三:学术研究:发挥特色突出优势建特色新型智库
【迎党代会】系列报道二:人才培养:创新培养模式培养拔尖人才
【迎党代会】系列报道一:学科建设:强化特色丰富内涵促进交叉
【迎党代会】系列报道六:上外党建:在依法自主办学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