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发布

联合国秘书长竞选背后的故事:上外高级翻译学院团队翻译候选人竞选宣言

索取号:发布时间:2016-08-08浏览次数:4044设置

  • 【摄影 | 】

编者按:四月里波澜不惊的三天,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许多学生却有着令他们惊心又惊喜的经历……

4月12日至14日,每天北京时间21时至凌晨5时(纽约时间9时至17时),当我们陆续入睡时,远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世界最顶级的公开“面试”:九位候选人面对来自193个国家的代表以及全球公众发表愿景宣言,只为竞争一个特殊的职位——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

随着联合国网站直播画面中播送的中文同声传译,世界各地的中文观众能够即时领略候选人的风采以及他们的竞选主张。然而,若问这些中文译稿的出处却鲜为人知。就在这不同寻常的三天里,它们跨越重洋,往来于纽约与大洋彼岸的上海之间——它们就出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联合国新闻部(DPI)项目团队之手。

这个成立于2015年9月的师生团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与联合国深度合作的平台之一,由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笔译专业硕士(MT)两位骨干学生领衔,现有30多名学生译员,学院黄协安老师担任团队校审。团队至今已完成联合国翻译项目近10万字,包括3期联合国旗舰刊物《联合国纪事》、18期《联合国周刊》和16份其他类型文件。

一直以来,团队都以精湛的专业翻译素养和严格的项目管理标准对待联合国中文处发来的任何稿件。然而,这三天的联合国秘书长候选人愿景宣言翻译项目还是让所有成员始料未及,他们都说“每天都像在打仗”。


不同寻常的“紧急任务”

4月12日一早,在上外虹口校区学生寝室,团队负责人顾倩雯和范颍两位同学起床后习惯性地查阅邮箱,收到一份来自联合国的工作邮件,并被标记为 “Urgent”(紧急)。打开任务清单看到共有8份待译文件,交稿要求分别是12日20时交1-3号件,13日20时交4-6号件,14日20时交7-8号件。

顾倩雯回忆道,“当时,我们并不以为意,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当天需上交的急件,字数一般会控制在五百字以内,这对整个团队来说绰绰有余。”

然而,在仔细查看所有文件后,她们才惊讶地发现,事情并非像想象得那么乐观。因为每份文件都在两千字左右,8份文件将近一万五千字。两位负责人深感此次翻译时间之紧,任务之繁重。于是,当周值班的范颍一边向团队成员发布紧急号召令,一边向联合国方面询问是否能够宽限交稿时间。“我们收到的回复是,晚上八点前能翻译多少就先交多少。于是我们开始紧急分配任务,但是那时对文件的用途一无所知。”范颍说。

当天上午,团队中陆续有译员报名,但大多是报名参加13和14日的任务,最紧迫的当天(12日)任务鲜有问津。经过协商与沟通,团队最终在上午10点半前确定了翻译12日任务的6位成员。此时,由于校审黄老师正忙于同期进行的《联合国纪事》项目,无法同时校审当日急件,在经过一番考量后,负责人决定在初译后进行互校。又是一阵紧张沟通,团队中研究生一年级的成员也被加入项目,当天的校审则由研究生二年级成员和黄老师分工担任。到中午12点,三天的项目任务才一一安排妥当。

安排好所有任务,新的挑战又在不远处等待着她们——团队译员们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着手翻译的,真正能投入工作的时间少之又少,而此次任务文本的长度和难度似乎非比寻常——时间紧急、任务重大,能不能按时交稿?会不会还有什么问题?两位负责同学悬着的心始终没有放下来。

 

蒙在鼓里”的光荣使命

12日晚,距当天交稿时间仅剩半小时,1号和2号文件的校对工作尚未完成,只有3号文件接近尾声。他们决定先提交3号文件,计划将1、2号文件在之后两小时内提交。“我们当时并不知道文件的用途,因为时差关系,以往我们只要在24时前将文件提交,不耽误联合国上班时使用即可,而且联合国方面负责对接的老师也向我们关照,能完成多少就提交多少,基于上述两点,我们做出了推迟两份文件交稿时间的决定。”顾倩雯说。

于是,北京时间19时50分时,团队提交了第一份文件。20时30分,正当其他两份文件的校对工作仍在紧锣密鼓进行时,联合国方面突然发来了催稿信息。“我们当时就慌了,”顾倩雯说,“联合国的老师听说我们仍在校审,就让我们别审了,直接发给他,他边用边审。”对方解释,正在翻译的文件是现场直播需要,所以时间上没办法后延,尤其是1号文件。

两位负责人立即在项目QQ群中发出通知:“现在立即停止校对工作,文档接受全部修订标记,译稿必须在3分钟之内发出!”一阵小小的忙乱后,1号和2号文件终于在20时40分发往纽约联合国总部。 

译稿虽然已经上交,但成员们并没有觉得轻松,随之而来的是种种担忧——“我们还没有全部校对完,匆忙中接受修订标记、删除批注的文档会不会有纰漏?”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心中很不是滋味。

21时许,满心担忧稿件质量的成员们还没缓过神来,就看到联合国中文官方微信和微博同时推送了谁是下一任秘书长的最新消息,并贴出醒目标题—— “LIVE DAY 1:面试秘书长候选人 直到此时,心有余悸的他们才明白联合国的老师口中所说的“现场直播、没有时间拖延”的真正含义。

项目群里沸腾了,顾倩雯和成员蒋鼎刚刚还在翻译一位名叫卢克西奇的候选人的宣言,此时他就出现在电视画面中亲自陈述愿景,而联合国现场中文同声传译就在使用她们刚刚翻译好的稿件!“那种激动真是难以言表,自己居然就这么蒙在鼓里,参与了如此高大上的全球顶级面试幕后工作,顿时感觉再辛苦也值得。”蒋鼎感叹。

 

从手忙脚乱到一波三折

经历了第一天的手忙脚乱,又了解到自己参与的翻译工作是多么重要,两位负责人提醒第二、三天的学生译员和校审务必要尽可能地保证时间和质量。负责初译的同学们在项目QQ群中对翻译内容展开了细致认真的讨论,小至单个词语的翻译,大到某个句子究竟如何表达才最合适、最地道。第一天负责初译的成员整理术语,在项目群中分享,供后两天的初译和校审使用。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每个人都渐入状态,大家心弦紧绷,时刻为守好交稿时间、完善译文做好准备。有了前一天的经验,后面两天的交稿相对顺利。但即便如此,团队仍然不断经历着一波三折的重重考验。

13日晚上,第二天的译稿刚发送不久,团队突然接到通知,塞尔维亚前外长耶雷米奇临时参选,这意味着第三天新增一篇候选人的待译稿件。“联合国方面表示会尽快发来文件,但直到半夜我们还未收到,”顾倩雯说,“但我们还是做好了万全准备,紧急招募两名新译员,确认翻译和校审的时间后,我们才安心入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距离最后一天交稿时间还有两小时,已经审完7号文件的黄老师表示,他还没有收到本应该校对的8号文件,这让团队中的所有人顿时相当紧张。因为按照原定计划,此时7号和8号文件应早已审完,新增的9号文件也应提交待审。

原来,8号文件的初译稿传送出错,未能及时送达校审邮箱,还剩两个小时就要交稿了,却还有近2000字没有校对。“因为此时黄老师只来得及看1000字,我们的3位室友临危受命一起合作校对了剩余1000字,才保证按时完成所有翻译任务。”顾倩雯表示。


不负使命终获肯定

14日20点,随着最后三份译稿发送成功,参与本次项目的所有成员终于松了口气。第一次参与联合国翻译项目的研究生一年级学生李梦绮说:“时间很紧张,节奏很快,到最后快交稿时手心都在冒汗。但在这样紧张的环境下,自己的潜力也会被激发出来。而且,团队的力量很强大。当任务数量太多,时间来不及的情况下,大家大多会主动领取任务,争取让整个团队准时交稿。激烈的QQ群讨论更是证明了我们团队对翻译工作的精益求精。”

接到全部中文译稿后,联合国向上外高翻DPI团队发来了感谢信,称赞“很及时”,并感谢上外的同学们“在这么紧迫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联合国将这么紧急而重要的项目交给上外完成,表明了他们对这个团队的信任和认可。

现在,联合国官方网站上发布的中文版候选人愿景宣言,几乎是完全使用了上外高翻DPI团队的译文,很少另做改动。“我们对联合国的信任表示感激,今后将会带领团队更好地完成各类项目,希望用我们微薄的力量使上外与联合国的合作更加坚固。” 两位负责人感叹道。


此次联合国秘书长候选人愿景宣言翻译项目,可谓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与联合国全面开展合作的一个缩影。早在2003年,上外高级翻译学院就与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签署协议,开启了合作培养世界最高标准专业译员的道路。此后,又分别与联合国内罗毕、维也纳办事处和纽约总部建立合作,成为全球首个与联合国建立全面合作关系的高校,每年向联合国各分支机构输送高质量的实习生,还有不少优秀毕业生通过层层考试,成为正式译员,担任相关口笔译工作。 

2008年,上外成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的合作备忘录(MoU)签约高校之一,并于2013年与联合国总部大会及会议管理部(DGACM)共同在上外举办了第三届联合国签约高校年会。联合国主管传播和新闻事务部的副秘书长加亚克女士(Cristina Gallach)称赞上外为联合国做出了绝妙的杰出的贡献。就在今年年初,上外还加入了联合国学术影响倡议计划(UN Academic Impact),促成高等教育机构与国际组织的充分合作,发挥学术届的社会文化责任,进一步实现联合作的目标和使命。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