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岩松校长与中国日报社领导签约部校共建协议 【摄影 | 】
-
将中国日报十九大报道引入课堂 【摄影 | 】
-
教师为留学生和研究生新生答疑解惑 【摄影 | 】
-
【摄影 | 】
-
【摄影 | 】
-
【摄影 | 】
-
【摄影 | 】
-
【摄影 | 】
-
邀请教师举办思政讲座 【摄影 | 】
-
党政领导上党课”系列 【摄影 | 】
新闻传播学院长期以来立足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强调把“立德树人”——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注重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程载体、活动载体和榜样载体“三驾马车”,带动学科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民族认同感、责任感提升。在把握好教育规律的同时,努力从学院专业特色出发,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发,把专业课教学的开发、研究和外语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把特色思想政治体系构建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与中央31号文件精神结合起来,让每个师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有效统一。
一、课程载体: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利用部校共建平台,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
国际新闻人处于国际舆论建设的最前沿,国际新闻人最需要讲政治。新传学院利用部校共建优势,秉承思政融入专业教育理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从课程体系设计、课堂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等一系列环节入手,将马克思新闻观融入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同时,以此课程为指导,在其他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努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新闻业务精湛、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复合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1. 把握部校共建机遇,确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外语院校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灵魂和核心地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专业成立于1983年,是我校第一个复合型专业,同时也是国内最早设立以国际新闻为突出培养特色的新闻传播院校。区别于西方的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就是培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持中国立场,通晓国际传播规律的新闻传播人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外语院校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灵魂。
秉持这一核心理念,2010年新闻传播学院正式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同时确立该课程在整个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尽管伴随媒体形势、国际形势、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变迁与发展,新闻传播人才课程培养体系几经调整,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灵魂和核心地位岿然不动。
2.引入中国日报报道案例,提升饯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自觉性
2017年,学院利用中国日报社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机遇,计划与中国日报社联合开发课件,编写思政教材,将中国日报的新闻报道内容作为素材引入课堂,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载体,润物细无声地做好思政工作。
学院开设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根本目标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新闻现象,造就一批政治上合格、业务上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学院开设的相关理论课程借鉴国际商学院案例教学的成功经验,采用经典案例教学方法,引入《中国日报》的报道内容和鲜活案例,如奥运会、西藏3.14事件、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世界互联网大会、萨德事件、南海问题、台湾问题、香港占中事件等的讨论、分析,让学生认识当下国际舆论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和尖锐性,理解国际传播实践的国家立场和政治导向,提升饯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自觉性,从而实现将马克思主义观的立场、方法和原则融入到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理念、专业主义和职业生涯的培养和训练中。
3.研读经典,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义和精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源和基础。因此,学院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文献,通过精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对新闻工作的系列经典原著、讲话、文章,结合课堂导读、讨论,思辨、撰写心得体会等多种活动,让同学们潜移默化中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义和精髓。
4.实施两进和两出,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学界鸿儒和业界领袖的标杆和示范效应,通过将学界名家、业界记者请进课堂(两进),举办学术讲座,面对面交流活动,在学术名家和业界知名记者引导和影响下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同时将学生带进主流外宣媒体,带进社会大课堂(两出)进行采访、实践、参观、座谈等举措,强化新形势下马克思新闻观教育,培养一批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学院先后邀请中国日报陈卫华主任、复旦大学童冰教授、陈建云教授,清华大学苏静研究员、人民日报上海分社李泓冰主任、上海日报王勇主任莅临课堂,结合当下国内、国际形势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定新闻立场。同时,带领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在广阔、鲜活、生动的国情、民情、党情、世情体验中提升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自觉性,使思政教育不止在教室内,更将书本外的“大思政”贯穿于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中。
5.开设网络课堂,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网上阵地
新媒体技术拓展了传统教学空间,丰富着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根据青年学生移动学习、泛载学习的当下特点,同时针对网络舆论鱼龙混杂,网络舆论异常尖锐迫切现实,学院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教育技术,融合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跨时空协作学习等教学理念,利用互联网教学手段开设网络公开课程,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网上舆论阵地,在网络虚拟社区传播主流价值观,影响社会舆论,建构社会共识。
二、活动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设师生共同成长进步的思政平台
新闻传播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学院发展、学科建设和师生成长结合起来,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的师生对话平台“新传面对面”,打通思政教育、党建工作、学院建设、学科发展、教学实践、学生工作等块面工作,组织和发动学院党政领导、教授、青年教师等多个教师群体,与新传各专业、各年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1、 党政领导上党课系列
为贯彻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组织学院党政班子,开出“党政班子上党课”系列专题党课。系列党课目前已经举行了四讲,针对学院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党课凝聚
全体师生党员思想政治共识,总支通过一系列的专题党课,带动全院师生共同学习,扩大了学习的覆盖面,提高了学习的现实成效,同时让全院师生将学习的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促理论的良好氛
2、院长对话会
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工作组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安排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具体特点,组织安排学院领导、系主任、专业教师与不同专业推选出的学生代表进行交流和沟通。“院长对话会”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党总支书记樊娟、副院长严怡宁、诸廉和金慧、党总支副书记胡正明、辅导员团队和学院行政团队,分专题分专业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座谈。
2.“新心相印”谈心窗口
“新心相印”谈心窗口活动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谈心谈话的平台,邀请老师们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面对面的近距离交流。谈心中,除了怎样学好专业课、英语四级如何备考、如何给自己定位等学业问题,还有如何向党组织靠拢、如何学习两会精神,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文化等思想话题。在交流中,同学们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老师们认真聆听和悉心指导。
3. “西索新语•党建直播间”系列活动
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与中国日报社共同推出了 “西索新语•党建直播间”活动。形式上,效仿央视《焦点访谈》、《新闻30分》等节目,具有针对性;内容上,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为线索,围绕其中十八个主题,结合《中国日报》相关报道,开展专题化的访谈采访与交流互动;专业上,每期有实践课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前期策划、设备使用、台本编辑等,推动专业教学与思政有机融合。
4.与广富林街道机关党支部共建
本学期,学院党总支与广富林街道共建“七色桥”地校党建共建活动,开展了“建地校智慧课堂,展广富林魅力”共建项目。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助活动,如学生在社区内开设系列信息技术培训课、教导中老年人接触现代电子设备、与残障人士、空巢老人上门入户结对服务,加深学校师生对所在社区的了解与热爱。
三、榜样载体:广泛开展校友工作,积极发挥榜样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新传学院校友工作的全面开展推进正是对习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的紧密追随与扎实落实。校友工作就像一座桥梁,起的是沟通交流作用,造福的是校友与学生两方面,发端于校友,最终又反哺到学生。新传学院通过校友平台为主体的校友工作组,在联动校友的同时造福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想政治水平、专业实践素养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校友平台:榜样的力量
校友平台是新传校友工作的核心内容,每周发布一篇校友的专访稿件。校友选择遍布各行各业。这些人物专访包含了校友的在校学习工作以及毕业后的工作经历。有的校友开端不顺,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今日的优异成绩;有的校友追逐自己的梦想,选择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通过自学与实践,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有的校友几十年复一日,坚定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后辈。这些故事或曲折、或平实,却对在校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激励与鼓舞作用。不少同学看了专访之后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以前辈校友为目标,向他们看齐,努力提升个人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
2.校友讲座和实践导师:先进思想和行业动态引进来
新传校友工作组不单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也邀请对母校有着深情厚谊的优秀校友回到校园,为学生开展各类辅导。在“校友开讲啦”系列讲座中,组织精品沙龙,目前已经累计18位校友回校开讲。校友的讲座不仅注重干货内容,还与同学们分享行业现状与前沿。每场讲座后的讨论环节更让每一个参与的同学都能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疑惑。
除了举办讲座,学院还将聘请了在业内知名校友以实践课导师的身份进入班级,指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校友们的榜样作用让同学们深入认识国情,坚定理想信念,教会同学们担负起媒体人的责任,发现社会正能量,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做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3. “校友大学”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去”
新传校友工作组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定期组织的“校友大学”“校友私塾”等一系列线下活动,带领学生与校友共建校外课堂,走进新闻传媒工作一线,体验记者采访、聆听专业论坛等。迄今为止,共计举办13次活动,包括探访101.7电台、梨视频、陈辰工作室等。在探访中,学生们了解到了传媒行业发展的现状,思考了新时代下的媒体转型的挑战与机遇,理解媒体操守与职业规范,也加深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之情。这一系列跟专业密切相关活动的有效有序开展,不单是对校内课堂的有益补充,也对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起到了极大作用。
新传学院以校友工作为载体,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无形,以校友的力量,榜样的作用进行生动的课外教学,以校外课堂补充校内课堂。通过校友前辈的讲述,让学生认识社会,正确看待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认识媒体人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新传学院秉承“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教育观,通过三大载体构建学院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计划在部校共建的推动下,融合外语高校特色与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培养出兼具专业素质、外语优势与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国际化、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