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院《英美概况》课程思政创新公开课开讲

索取号:G0060301004-2019-0963发布时间:2019-06-16浏览次数:707设置

         2019527日上午,英语学院《英美概况》课程团队杨维嘉、孙麟、忻华、张新彬四位教师共同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英美概况》课程思政创新 英语公开课。作为2019年上外春季学期“课程思政”系列公开课之一,本公开课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锐意创新,采用国际学术会议公共讨论形式,四位教师联袂主讲,建立“师师、师生、生生”三维讨论空间。

本次公开课聚焦美国文化、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议题,并有机地进行中美对比。孙麟老师首先开讲。她以中国民歌《茉莉花》和阿隆·科普兰的《阿帕拉契亚之春》作为议题导入,把同学们带入了对“家”的深层思考。她分析了移民至美国的英国人对母国的依恋,以及他们如何在历史因素影响下形成对“家”的理解,生动阐释了美国文化中“家”的概念。之后,孙老师以钱学森、任正非和贝聿铭为例,阐述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对“家”挥之不去的依恋。通过对比分析,孙老师总结道:“中美两国人民对‘家’的理解有显著差异:美国人更注重个体本位、契约构建和未来导向,具有归属感和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意识;而中国人则是以集体为基础、血缘为纽带,溯及既往,把家国紧密联系,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忻华教授主讲的内容是美国经济问题。他总结出美国“财富帝国”的六大特点,并阐明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历史根源、演变过程和现状。从多维、宏观的描述框架出发,忻教授阐释了美国经济基于文化、历史、地理等形成的独特的路径依赖。换言之,美国对海上贸易的依赖倒逼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不断转型。随着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美国步入“后工业化”阶段,部分地区形成了“锈带”(美国北部衰败或萧条的工业区)。忻教授还剖析了美国国内对社会经济的看法,这些看法进一步激化了中美贸易冲突。课堂上忻教授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思考提问,与学生对话。期间,好几位学生提出了,诸如“中国的‘锈带’出路在哪里?”“中美争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高质量富含学术价值的问题。忻华教授是美国经济研究专家,逻辑思维缜密,英语演讲功底深厚,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新彬老师讨论的是美国教材中的问题。她发现美国教科书中对少数民族裔美国人存在严重偏见,这是一个长期被忽视又亟待审视的美国社会问题。她向在场师生介绍了日本学者的一篇文章《被遗忘的少数?美国政府入门教科书中亚太裔美国人的内容分析》。文章指出:亚太裔美国人在美国政府或政治教科书中被边缘化、排斥、歧视和刻板化。张老师启发学生思考:文中亚太裔美国人的遭遇会不会出现在其他少数群体中,比如华裔美国人身上?是不是美国官方教科书上的表述,就是全部真相?这些批判性问题触及了美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场师生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共同反思探讨这一中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本课程负责人杨维嘉老师压轴出场。她主讲的内容是中美高校英语教育的对比分析。杨老师询问同学们“为什么选择了英语专业?”学生们踊跃回应。很多同学表示,他们是出于对英语的热爱而选择了英语专业。杨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发现:中国一流外国语大学和美国常春藤大学的英语系,都具有很强的人文意识,注重专业内涵的人文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中美一流外语系都致力于培养卓越的语言人才,不但写作沟通能力超群,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力也相当出众,富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此次《英美概况》课程思政创新英语公开课赢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他们表示,创新公开课围绕中美文化、经济、教育等议题,以问题为导向,课堂上灵动着思维的碰撞、独到的见解、畅快的分享和跨学科知识的交融,是一堂高质量的学术讨论课。学生们一致认为,这不仅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更是带领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经历了一场愉快的学术旅行、一次充实有意义的学习历程,他们热切地期待着下学期《英美概况》课程思政“中英研究专场”Panel Discussion公开课的开讲。


(来源:英语学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