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工作报告

索取号:G006010101-2021-0016发布时间:2021-05-27浏览次数:1198设置

加强统筹规划,加快“双一流”建设,聚焦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建设

——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工作报告

校长李岩松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受学校党委委托,向大会报告过去一年学校主要工作,通报下一阶段学校主要工作安排,请予审议。

  

2020年主要工作

2020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上海市2020年重点工作要求,统筹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巡视整改工作,稳步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做好“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和学科评估工作,继续推动“多语种+”办学战略,不断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在把学校建设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道路上,取得了积极成效

1. 疫情防控扎实有效

学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上级各项部署,始终把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加强组织领导,压实主体责任,落实联防联控,构筑了牢固的校园防控体系。开展在线教育教学,实现在线研究生招生,推动在线学术交流,运用在线管理,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积极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大力推进“智力抗疫”。组织1300多名师生投入到上海市“外防输入”工作中,“12345热线城市涉外抗疫志愿者服务队”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以“译”攻“疫”疫情防控翻译志愿者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银奖。各类智库为各级政府提供相关决策咨询报告250余篇,发布全球疫情简报近600期,总字数超过1000万字;学者和学生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近200篇文章,助力构筑疫情防控国际共同体。

2.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完善外语院校特色思政教育体系,深化“三圈三全十育人”,创建上海市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学校,积极推动上海市课程思政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航高校建设。以课程思政改革引领知识学习体系变革,启动“课程思政与课程育人”系列工作坊,全年立项建设149门校级“课程思政专项”课程、27组课程思政“课程链”,组织开设课程思政名师示范课166门次,涉及师生4000余人次。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探索开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与学校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成功研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数据库综合平台。

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新增外交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3个本科专业,增设翻译学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获批首批上海市4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提升,7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课程获立上海市高校市级重点课程。打造品牌精品慕课,全年完成37门课程的拍摄制作,4门课程成为教育部国际慕课平台首批上线课程,14门微课作品获得全国一等奖、上海市一等奖等16个比赛奖项,创历年获奖比例、获奖课程新高。加强教材建设,成立新一届教材委员会,在专业集群内推进培育和建设一批理念领先、品质优秀、特色鲜明的教材。

做好学生就业和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加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推送工作力度,加强外事外交人才培养。成立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学院,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工作的有机结合。实施就业工作“百日冲刺计划”,顺利完成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5.52%,位于上海市同类高校前列,其中,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就业率分别为96.33%93.93%100%。

3. 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系统谋划,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推进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战略人才培养,积极申报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成为首批基地建设高校。继续推进实施上海市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项目促进培养模式改革,推动跨单位、跨学科、跨语种、跨国界、跨行业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

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统筹校内资源,开设一批特色课程,加强研究生学术素养和研究方法训练;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跨学科前沿精品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建设创新能力拓展课程;推进本科、研究生课程共享机制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切实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博导招生资格动态管理,优化导师队伍结构。优化硕士生招生选拔机制,加强对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硕士生招生计划大幅增长,首次超过本科生;博士生招生全面采用“申请-考核”制。

4. 学科综合实力持续加强

学校发动全校力量,以评促建先后完成了“双一流”建设周期评估、第五轮学科评估、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上海市一类高峰学科总结评估等重大工作。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学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稳居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方向已初具世界一流水平,学校已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

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自主增设了“国别与区域研究”和“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两个交叉学科,推进了脑与认知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实验室、语言智能实验室和数字人文实验室、心理语言实验室等多个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成立了翻译研究院、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全球传播与地区治理研究中心等一批学术平台,不断完善学科支撑体系。

完成《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科发展规划(2021-2025年)》,通过“学科登峰计划”“学科高水平发展计划”和“交叉学科建设方案”“高水平学科队伍建设方案”,做好未来五年学校整体学科专业布局、学科发展策略、学科定位和优势特色、学科组织模式创新的顶层设计。

5. 科学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

学校坚持“党管智库”,服务治国理政。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继续做大做强,顺利完成理事会换届与大楼项目立项工作,《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文库》首本著作问世。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建设扎实推进,举办了第三届“联通世界与未来”国际研讨会。中东研究所入选智库大数据报告全国优秀智库名录,丝路战略研究所在《中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影响力报告(2020)》中位居全国第4。

学校学术成果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全年共获批国家社科项目20项包括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8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高等院校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级各类项目33项。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青年成果奖1项,获奖总数和获奖等级均创学校历史新高。全年我校教师共提交会议宣读论文649篇,发表学术论文875篇,出版著作145部发表报刊文章239篇。决策咨询信息采用数量和咨政质量继续大幅提升,被省部级以上单位采纳研究报告588份,其中国家级采纳128份,体现了学校卓越的研究能力和咨政建言能力。

培育设立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14资助经费210万元,促进跨学科协同攻关,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出高层次、原创性科研成果。加大学术期刊国际化建设力度,与国外学术机构合作,推出《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研究》《翻译研究》两份国际学术期刊。

6. 教育对外开放不断发展

学校成立教育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召开教育对外开放大会,研制和发布《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战略(2021-2025)》,形成了包括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科研、全球声誉和人文校园等6个层面、15条路径的上外全球战略目标。

经过多年扎实培育,学校在教育部科技部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基地)申报和建设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新亚欧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获得连续五年资助

克服疫情影响,开展云端国际合作交流,年内共举办7场线上或线上、线下结合的国际会议,新签续签协议43项。做好2020年度外国专家项目的实施,共聘请92名长期外国专家,72名短期外国专家。

继续做好学生海外交流工作,优化学生海外交流基金管理机制,完善《学生海外交流基金管理办法》43名本科生获得公派留学项目录取59名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基委项目录取。继续做好来华留学工作,及时调整疫情期间国际学生招生策略、规模和结构,充分利用奖学金资源和平台助力质量提升,全年共招收国际学生3047人次。

顺应国家孔子学院体制改革,扎实推动孔子学院发展,全年10所孔院共培训学生7000余人次举办文化活动180多场,参与活动26000余人次

7. 师资队伍更加壮大

学校全面推进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突出思想铸魂和价值引领,压实院(系)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将师德师风建设观测点纳入巡察工作内容。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发布《拟录用教职工思想品德考察实施办法》等规定,将思想政治与师德考察贯穿队伍管理全过程。

加强师资队伍统筹规划,制定实施《“三定”工作实施方案》,系统开展了各单位“三定”工作;制定《教学科研人员校内双聘管理办法》,进一步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跨院系的教学科研合作,优化校内教师资源配置;制定《外聘教管理办法》,规范柔性引才引智工作机制。

推进人事管理制度建设,制定《招聘录用管理办法》,严把队伍进口关;制定《教职工考勤管理办法》严格劳动纪律;制定《退休管理办法》《行政、教辅人员返聘工作规程》《延聘工作规程》《高层次人才配偶上岗工作规程》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人事工作全流程规程管理制定人才项目校内遴选办法》,完善人才项目推荐机制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例》,增加思政课教师系列和智库研究员系列,将教材等成果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社团指导等工作纳入职称评审,进一步破除“五唯”,充分发挥职称评聘对人才评价和激励的导向作用;制定《教师岗位基本工作量考核办法》,努力构建适应教师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岗位类型的聘用体系;制定《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校内绩效工资核拨发放实施细则》,初步建立以二级单位为管理主体、深化岗位责任意识、强化岗位绩效考核的激励分配制度。

构建多元化教师培育体系,立足一流师资队伍建设要求,着眼教师胜任力开发,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以师资队伍短板和教师职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项目运营为主要机制,以团队建设、培育培养、创新驱动为目标,搭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大平台。

不断构筑人才队伍高地,全年共有13人成功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其中,1人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获聘教育部青年长江,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加强博士后管理工作,严把选人关、考核关,优选培优,保证博士后培养质量。在5年一次的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估中,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双双获得优秀2位博士后获得年度“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资助4位博士后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

8. 法治工作不断加强

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了《中共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中共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全体会议议事规则》《中共上海外国语大学委员会关于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

不断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在校级学术治理体系层面,制定了《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在基层学术治理体系层面,充分考虑校级和基层学术治理的共性与差异,制定了《院(系、所、部)学术委员会规程》,对二级单位学术委员会设置及运行进行了规范。

加强规章制度制定的统筹规划,继续开展年度规范性文件立项计划和执行情况统计,并在规范性文件制定流程中新增合法性审查环节。做好2020年度规范性文件汇编印制工作,共收录有效校级文件425项。当前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已基本完备,纵向形成“章程-基础规范-实施规范-内设机构规范四层次的结构体系;横向按照制度类别分成16个大类,59个细目,涵盖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组织人事、资产财务、合作交流等各环节内容。

强化合同分级分类审批模式,做好风险控制,全年审查重大合同165项。做好学校商标保护工作,维护学校声誉,保障社会公众合法权益,学校新增核准注册69项,累计共有注册商标101项,涵盖22个类别,并对“上外”“sisu”等几个主要商标进行了多类别注册保护。

9. 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不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建设,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强化,干部管理更加严格。综合预算改革继续推进,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审计制度逐步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信息公开更加规范、全面,在市教委组织的信息公开评议中,学校连续第7年获得第一。

继续加强教代会、工代会建言议事能力与民主管理机制保障,提高提案办理效率。积极发挥学代会、学生会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学代会常代表机制参与大学治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作用,积极推动民主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服务社会。进一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努力拓展募资渠道,2020年基金会捐赠到账收入逾800万元;基金会资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获评4A级上海市社会组织,正式获批上海市民政局“慈善组织”资格认定。

持续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信息化建设很好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工作和线上线下教学的开展,学校被“中国智慧教育联合会”授予“2020智慧高校卓越奖”。着力推进“一网通办”工作,加快顶层设计和谋划,成立了“一网通办”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网通办”工作三年计划》《“一网通办”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逐步推进校内事务“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设立了“数据应用与管理办公室”,推进学校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加强数据信息的规范管理,探索数据信息的智能应用。

不断提升国资基建管理水平,推进完成了松江校区土地、房屋的不动产权确权工作。优化两校区空间布局调整,配合学校办学重心调整要求,推进了松江校区行政楼整体规划和建设事项。改善办学环境,做好标准化考场建设、学生宿舍和两校区教学楼改造等基础建设,完成20余项大中型修缮工程项目;启用松江梅家浜路青年教工宿舍163套,扩大松江公租房房源至55套,缓解了高层次引进人才和青年教工周转性住房困难。

持续探索后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管理处、两校区后勤服务中心、中心各科室三级督查制度,加强对服务外包企业的监管,制定《物业服务质量考核办法》,从制度上保障校园管理服务品质。

继续落实安全稳定工作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稳定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校园技防建设升级,提升校园安全治理水平;不断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培育,在上海市第五届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10. 社会服务全面拓展

学校凝聚全校力量,坚持“尽锐出战”,认真落实教育部援滇、援疆脱贫攻坚任务。多方筹措资金,推进教育扶贫,全年投入帮扶资金200.12万元,引进帮扶资金211.47万元。广泛开展培训,推进智力扶贫,开设“上海外国语大学乡村振兴云南丽江干部网络学习班”,共培训基层干部200人;开展“丽江市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共培训学员2546人,系列讲座深受学员欢迎,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东方网等15家媒体均有报道;上外附中与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切实提升丽江基础教育水平。积极采购农产品,推进消费扶贫,全年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301.59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203.78万元。

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继续为联合国、国家部委、市党政机关提供优质服务,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扎实做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推动网站全面升级,新增日语、法语和阿拉伯语等多语版本,大大提升了中国教育信息的全球影响力和传播力。学校主编的《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在京发布。

不断优化基础教育体系,成立了基础教育管理办公室,归口管理学校基础教育合作办学,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及规章制度建设。年内增加了上外杭州学校、上外闵行外国语学校、上外云间中学和云间小学等4所优质上外附校,支持当地教育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积极发挥校史博物育人功能,校史馆和语言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过10000人次,团队预约达174次;接待了教育部、其他高校、涉外机构与媒体、友城友协、苏州市政府、松江市政府等领导和在沪领事参观;与东华附校、上外松外等多家单位达成合作协议,拓展了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平台,扩大了语言博物馆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持续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全校9281名志愿者成为上海市注册志愿者,位居上海高校首位全年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共计约15万小时,各项志愿服务指标常年位居上海高校前列;提供第三届进博会志愿者196名,涵盖19个语种,人数全市各高校之首,受到社会各方关注报道。

11. 校园文化愈加丰富

不断挖掘校史文化,编写了《上海高校大师故事》之《国之译才——姜椿芳》,《为了中华之崛起:中国共产党与上海高等教育的100个故事》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育的初心与使命——上海外国语大学发展70年》《一所外语院校的国家使命:朝鲜战争中的上外人》等校史故事。

组织文化展览,策划了“渔阳星火——纪念上海外国语学社建校100周年”专题回顾展SISU语博会系列活动之“多语文化展”,承办“同心战‘疫’”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等。

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建设了“西索寓言书店”开拓校园文化新空间。加大多语种文献资源建设力度,完成1200万元的文献资源配置任务。

树立健康第一的文化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举办了多种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艺术教育形式,全年开设艺术教育公选课程19门次,举办艺术教育课程成果展览,积极参与大学生艺术展;举行艺术教育活动38场,各类小型演出21场艺术教育讲座、工作坊16场覆盖校内外观众逾5000人次。践行劳动育人的文化理念,探索开展了劳育工坊,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阵地功能。

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设立社会实践导向性示范性课题54个,其中获上海市“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三等奖3个;全年开展社会实践项目301个,涉及学生1378人指导教师及校外专业人士144

重视校友文化建设,打造校友活动品牌,完善校友卡功能,不断推动二级院系校友分会建设,不断推进国内地区校友二级组织海外校友二级组织建设,注册成立了加拿大校友会。

  

各位代表同志们

总体而言,2020年是学校总结往昔、承前启后的一年,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协同共进,也离不开上级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大家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真挚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建设更加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学校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重视。

一是要明方向,抓落实,推进内涵发展。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在给我们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完善外语院校特色思政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更加关注思政教育成效、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和毕业生质量。要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探索“本硕博”课程贯通机制,强化教学科研协同培养机制,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要坚持守正创新,在加强学科本体建设的基础上,系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继续开展“新文科”建设的探索,突破传统的学科边界,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要充分结合国际前沿、国家需求和主流方向,形成明显的优势特色,规划和培育一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产出一批富有原创性、引领性和具有深远影响的高水平、标志性成果。

二是要破“五唯”,抓质量,深化评价改革。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高等教育的提质增效需要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与之相适应。我们要坚决破除“五唯”,构建系统协调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术评价体系。学生评价要以正确的成才观为导向,以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作为首要指标,将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建立德智体美劳多元综合评价体系。教师评价要树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多元的教师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价体系。学术评价要突出成果质量和学术贡献,除了在学术上作出的理论和实践贡献、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实际贡献以外,还要体现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发挥的支撑作用。同时,要探索合作性成果等增值评价方法和长周期评价机制,支持教师、科研团队遵循学术研究内在规律开展科研工作。

三是要强队伍,抓机制,完善支撑体系。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人才队伍是基础,体制机制是保障。当前,学校高层次人才的总量、层次和结构尚不能充分满足发展要求,部分学科教师队伍断层现象严重,职称、年龄、方向结构不尽合理,制约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实施“人才梯队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三定”工作,加强教师队伍规模和结构的顶层设计和动态跟踪;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分层分类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实施“人事机制创新工程”,深入推进和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同时,要改变文科传统上“单兵作战”的科研模式,培育专业互补、集中攻坚、协同创新的高水平大型科研团队,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和平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推动形成研究合力。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支持创新、支撑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各部门、各单位在学校各项改革中的联动协同,加强学科交叉推进实施过程中教师聘任、人才培养、考核评价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机制建设。要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和数据治理工作,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的治理体系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2021年重点工作

2021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着力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启动教育评价改革,积极推动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继续完善“多语种+”人才培养战略,加速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推动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建设,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为将学校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不断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2021年较为重要的几个方面工作,我在这里做特别说明。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统领学校事业发展。我们要深入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巩固教育成果,结合工作实际,抓好成果转化,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建设。要开展好迎接建党100周年行动,以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合作为契机,深入推进对外话语体系教学和研究。要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加强二级单位党组织建设。压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意识形态“四张清单”。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维护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持续构建“上下联动、一体推进”的巡视巡察工作体系,推动巡视整改工作落细落实,不断提升校内巡察监督实效。

二是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学校工作开展。要按照党中央、教育部和上海市的疫情防控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和统一部署,持续健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完善校园疫情防控体系,确保师生身心健康。做好来华留学生、在内地(大陆)港澳台师生、海外留学人员、外籍教师等群体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强化疫情应急演练,科学制定教学预案,确保出现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做好处置并启动在线教学。进一步加强相关宣传报道和舆情引导工作,坚定师生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营造全员参与防疫工作的良好氛围。积极发挥学校特色优势,继续推进“智力抗疫”,开展“以译战疫”系列志愿服务工作,推动各类智库提供相关决策咨询报告和在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文章,助力构筑疫情防控国际共同体。在防疫保障条件下,全力做好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三是聚焦立德树人,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要进一步健全“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继续落实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整体改革领航高校等各项建设任务。要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围绕专业、课程、教材、评价等核心内容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探索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以“学科交叉”为核心的传统专业改造升级。要聚焦课程体系、质量和运行,树立“大教学”理念,完善本研协调机制,建设本研贯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运行机制。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推出卓越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明确研究生教育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重大改革举措。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推动上海市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区域国别特色研究生项目”的机制创新。加大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力度,稳步推进实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要建立教材管理工作机制,规划教材体系建设,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要提高政治站位,稳就业保落实,分类分级管理,精准施策,切实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四是打造一流学科,提升科研创新能级。要继续推进“双一流”建设,继续完善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动态监测“双一流”整体指标完成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建立院系“双一流”建设绩效考核体系,形成集投入、产出、效益于一体的综合评价机制。要整合协同全校区域国别研究资源,形成研究合力和上外整体品牌。做大做强“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加快推进中阿中心大楼建设。完善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运行机制,推动建设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国别外宣案例库,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重点打造“中东研究智库”“中国外语战略研究智库”“国际舆情研究智库”等平台,积极推进院系级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建设,不断完善中心协同机制,构建区域国别研究网络,切实提升资政、咨商、启民、育人能力。要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以前沿技术和实验学科促进哲学社会学科建设。

五是深化对外开放,增进国际合作交流。要推动实施《上外全球战略》,全面启动学校新一轮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和在地国际化,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国际化发展新格局。加强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发挥其在推进跨学科研究和中外教师协同创新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要加强双向留学培养,根据国内外疫情发展变化,做好学生留学管理服务,及时制定、调整留学相关政策与工作流程,做好学生选派、海外管理等工作。研判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来华留学形势,稳定学历生规模,力争逐步恢复来华留学生数量,提升来华留学生总体质量,优化层次结构,开发新的留学生学历项目。进一步完善留学生教学工作,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建立健全留学生管理规章制度。

六是优化管理服务,推动治理体系改革。要完成学校“十四五”规划体系整体编制工作,确立“十四五”规划监测指标,制定并发布“十四五”规划推进实施方案。建立规划工作推进、监督、评估机制,组织各职能部门、各院系分解落实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和关键指标,提出分年度具体工作部署,有步骤地组织规划实施。要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断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系统推进教师、学生和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全力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国家发展相统一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和完善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大学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学校法治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深入推进办学重心向松江校区转移,坚持“科学定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总体原则,确保如期稳妥完成转移工作,促进松江校区与虹口校区联动发展,促进两校区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与规范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大力推动“一网通办”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学校数据信息的采集工作,完成教职工和学生数据的统一梳理。

七是发挥学校优势,助力国家社会发展。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宣传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按照脱贫攻坚“四个不摘”的要求,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各项任务,继续开展资金帮扶、教育帮扶、消费帮扶,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动员师生积极参与、深度实践,使乡村振兴成为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立德树人的大课堂。要深化部校、地校合作,持续做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外文网站群日常内容保障工作;继续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推进与松江区的全方位合作,与虹口区的深度对接协同发展实施“语通天下”项目,开展战略性非通用语种人才特色培养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计划,推进落实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探索与义乌市等城市的特色合作模式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之年,也是面向2035年“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起步之年。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工作斗志,迎难而上,锐意进取,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为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不懈努力奋斗!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