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首届跨文化研究青年学者论坛

索取号:G0061302000-2023-2133发布时间:2023-06-26浏览次数:0设置

  • 论坛合影

  • 翁立平副研究员致开幕辞

  • 吴诗沁博士作报告

  • 李筱媛博士作报告

  • 汇报人与点评人

  • 蔡雨阳教授进行总结发言

  • 张红玲教授致闭幕辞

6月16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跨文化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上外松江校区行政楼顺利召开。出席论坛的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教授蔡雨阳,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李筱媛,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员吴诗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二十余名硕、博研究生,以及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论坛共设特邀报告4场,圆桌讨论3场。

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翁立平致开幕辞并介绍了与会的专家学者。他在发言中指出,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日益凸显,很多前沿课题急需研究,青年学者肩负着推动学科发展、促进科研进步的重任。本次论坛正是为这样的需要而设立,旨在为跨文化研究领域青年学者展示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一个平台。

特邀报告由蔡雨阳教授和邓一恒教授点评。首先发言的是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科研员、上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文化传播方向2019级博士毕业生吴诗沁,她分享了广泛阅读,读写结合,仓储思路等经验,并以“指向国际中文教师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课程设计研究”为题从论文选题依据、研究方法、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方面,全面地梳理了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蔡雨阳教授对吴诗沁博士的报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强调做学术研究要对课题有总体的把握,撰写论文时要进行“过程感知”,即不要固定步骤,而要采取“大框架小模型”的方法,把研究过程作为学习过程来对待。蔡教授也提到了目前本土研究范式缺乏的问题,主张本土研究与西方理论相结合。

接着,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助理教授、上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跨文化研究方向2019级博士毕业生李筱媛从研究缺口(预实验数据收集、经验缺口、操作性问题等)、理论基础、“玩”数据、数据与理论结合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其研究课题“‘作为’与‘成为’中国留学生:文化间性的社会文化机制”。蔡雨阳教授非常认同李博士的观点,强调做学术研究要从理论缺口、经验缺口、方法论缺口三方面入手,其中理论框架尤为重要,从理论入手可以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另外两位特邀青年学者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省可可和2021级硕士研究生朱立萍。两位学生均师从蔡雨阳教授。省可可介绍了近期与导师合作发表的论文“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并从研究背景入手,引出选题依据和研究问题。省可可也对自我效能感、L2成就、学习投入等理论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介绍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朱立萍以“当思维理论遇到岛脊曲线:成长思维与自我概念在决定阅读成绩中的相互作用”为题,从成长型思维、自我概念、岛脊曲线(IRC)三方面理论着手,介绍了研究问题、数据分析方法和研究结论。邓一恒教授高度赞扬了两位青年学者周密的研究设计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充分肯定了研究课题的前沿性。

在圆桌讨论环节,上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跨文化研究方向的硕、博生们汇报了他们的研究进展。讨论分三个主题:跨文化教育、跨文化适应和跨文化传播。张红玲教授、翁立平副研究员、迟若冰副研究员、Muhammad Umar Nadeem博士、吴诗沁博士和李筱媛博士分组进行了点评,他们充分肯定了研究生们论文选题的价值和研究方法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并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

论坛最后,蔡雨阳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蔡教授在高度赞扬青年学者们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质量的同时,也提醒学者们:做研究应该坚持原创性,严谨性,意义性,并且应有聚焦于群体的意识,不要把所有个体一概而论,而是要以分组作为研究设计的方法,让常见的问题变得新颖。蔡教授还提到,上述报告的选题静态描述居多,应增加对研究对象的动态性的探索,多从发展性视角对研究对象进行追踪研究。

研究中心主任张红玲教授为本次论坛闭幕式致辞。张教授对此次参加论坛的所有嘉宾、青年学者和听众表达了感谢。她指出,在此次论坛中,青年学者们的学术思想在交流和分享中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跨文化研究方兴未艾,跨文化领域的学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张教授还展望了下一届跨文化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希望下一届论坛更富有学术深度、更具有国际性。

初审 / 衷苾璇 编校 / 责任编辑 / 李宁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