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发布

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研讨会暨顾力行教授在华工作30年特别活动在上外举行

索取号:发布时间:2023-11-01浏览次数:0设置





















10月27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主办、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上外迎宾馆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梳理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传播、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促进跨文化研究学科建设。研讨会包括三个环节:主旨报告、顾力行教授在华工作30年特别活动和圆桌论坛,来自国内外近20所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校内相关职能部门、院系及科研院所负责人出席会议。

主旨报告:中国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历史回顾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球文明发展面临共同难题的背景下,跨文化研究的作用变得更加突出,跨文化研究学科正在迎来黄金发展期。此次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多学科角度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对于推动跨文化研究学科知识体系建构和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主旨报告由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外籍主任顾力行教授主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会长孙有中教授从外语教育中的中外文化关系出发,认为跨文化研究学科应当探索人类多元文化现象及其互动规律,以促进文明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研究目的,以培养融通中外的通识型研究与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跨文化比较和跨学科视角的引入,推动跨文化研究的文明互鉴转型。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对跨文化传播研究进行了回顾。他指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四大转向需要从思想上由单纯服务于殖民控制转向文化间彼此理解;政治上从服务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博弈的国际传播,向文化间传播转向;问题意识上,从美国问题意识和理论范式套用,向关注中国本土问题和创新理论转向。 研究视角变迁上,从聚焦文化变迁, 聚焦文化转变, 向聚焦文化对话转向。在此基础上,应致力于推动建设中国版本的跨文化传播,即 “国际传播”成为一级学科。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教授房晓辉对跨文化管理史做出梳理。他认为,应将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价值观理论与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呼应讨论。他以时间观、阴阳观念等关键词为例,讨论中、西观念的对比。他提出“文化海洋”的观点,认为价值观是个对立统一的动态组合,文化是多维动态自我选择价值观的组合。

中国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红玲对跨文化教育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她首先对跨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全球胜任力教育和世界公民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辨析,强调了跨文化教育促进和谐、重视个体文化身份认同的本质。她还梳理了跨文化外语教育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认为国际国内教育发展新趋势、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以及二语习得新发展理论是推动跨文化外语教育的三大动力,跨文化外语教育因此成为新时代外语教育的必然选择。

上海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晓东总结了跨文化交际理论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早期跨文化交际理论阶段;以语言和文化关系为中心的理论研究开始阶段;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跨文化转向以及以跨文化能力为中心对理论研究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对跨文化理论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他提出,应当对跨文化能力、文化认同以及文化间性等问题展开全面、深入探索,加强本土理论建构,争取与西方展开平等互利的学术对话。

特别活动:力行致远青衿志,躬耕教坛三十载 --- 顾力行教授在华工作30年回顾

今年恰逢Steve Kulich(顾力行)教授来华从事跨文化教育与研究三十周年。本次研讨会设置特别环节以感谢和表彰顾力行为推动上外和中国的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红玲教授主持本场特别活动。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首先代表学校向顾力行教授致敬。他从13年前在德国洪堡大学中德跨文化学术会议上与顾力行相识开始,深情讲述了他眼中的顾教授,并对他30年来初心不改,身体力行,孜孜不倦,推动我校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强调,顾力行带领的跨文化研究中心打破专业壁垒,促进跨学科合作,与上外“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以及“跨·通·融”的学科建设宗旨不谋而合。他希望跨文化研究中心团队能继往开来,守正创新,追求真理,立德树人,在未来新的征程中,将力行之德薪火传承,砥砺前行,以坚实行动,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孙有中会长高度评价了顾力行教授对促进我国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增进中外人文交流所做出的贡献。他认为,顾力行教授是当代的“马可·波罗”,是中国跨文化研究学科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外语人的老朋友。他希望大家以顾力行为榜样,重视文明交流互鉴,发挥跨文化研究服务国家需求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肯定了顾力行教授苦心孤诣、焚膏继晷的学者精神,认为他践行了大学的使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成绩斐然,为广大学者做出了表率。

领导致辞之后,顾教授的学生代表登台讲述“老顾”的故事。浙江电子科技大学王一安教授、上外对外合作交流处副处长麻桑、上外在读博士生闫星合、荷兰ING银行客户规划部经理何佳逐一分享了他们在学术学习和做人做事等方面与导师之间的感人故事:顾老师的家,顾老师的包,顾老师的笔记本,顾老师在校园骑车的背影,一张张温暖的照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现场观众泪目的同时,也更加深刻领略到顾力行教授为人师表,言为士则,乐教爱生、行为世范的高尚品质和教育家精神。

随后,姜锋书记代表学校向顾力行教授颁发三十年特别贡献纪念奖章,孙有中会长向顾教授赠送纪念相册。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迟若冰向顾力行的妻子安娜送花,感谢她的幕后支持。

最后,顾力行教授发表感言,回顾了自己在上外的学术发展道路,感谢学校领导和同事以及学界的朋友对他个人以及跨文化研究中心的支持和帮助。

圆桌论坛: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前沿问题交流

下午的圆桌论坛,与会学者围绕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教育三个主题展开讨论。

第一场跨文化交际主题研讨由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张晓佳副研究员主持。同济大学唐敏从跨文化视角下的人居规划治理分享了当前研究如何聚焦底层,从关注“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到重视“南南合作”发生转向。江苏大学李加军聚焦校园语境下学生的跨文化实践与互动介绍了在地跨文化交际适应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杨则从来华留学生视角出发,探讨了留学生如何通过在地想象、流动愿景等概念与实践建构身份。上海师范大学袁丁讨论了海外民族志与区域国别、跨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强调突破东西方比较研究的传统视角,建立南北合作的重要性。温州肯恩大学英亚东(Alex English)介绍了生态文化匹配假说的理论,并结合族群适应进行了探讨。

第二场跨文化传播主题研讨的主持人是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的翁立平副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乐琦介绍了华文文学的跨语境传播研究。复旦大学彭增安对国际中文教材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详尽分析。睿丛咨询的郭莉以中国观念中的“香”为例,分享了“文化解码”在跨文化商业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庆福以纪录片作为方法,讨论了在“文化中国”的形象塑造过程中,如何经由自我和他者对话,提升国家形象塑造可信度。上海外国语大学索格飞从短视频跨文化传播中多模态资源参与话语的生产和传播角度,对建构共通体意义、重构跨文化传播话语实践进行了探讨。

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的迟若冰副研究员主持了第三场跨文化教育主题研讨。哈尔滨工业大学宋莉讨论了中国跨文化外语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强调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辨与思变,指出要超越不同学科、中外边界,与自我局限实现创新与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彭仁忠从全球治理视角出发,分析了跨文化教育对参与全球治理及培养全球胜任力的作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王一安认为,跨文化交际是多学科交叉的学科,需要接地气的研究场景,重构教学内容,数字化手段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构建多维度教学资源,以提高跨文化实践能力。山东大学朱耀云指出了跨文化教育理论的多元性与互适性问题,提出可借助复杂理论视角推动跨文化研究学科建设。北京大学郑萱用学科间的“砌墙”与“搭桥”比喻,回顾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悖论,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经由多模态转向、社会转向等途径实现自身发展。

三场主题讨论的与谈人:华东理工大学颜静兰教授、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邓一恒教授和上海财经大学赵珂教授在各场讨论结束后,与嘉宾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与会嘉宾盛赞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和丰硕成果,同时,大家也表示,面对当下中国跨文化研究的挑战与困难,学界必须守正创新,不断突破,克服传统上局限于发达国家视角的研究理论框架窠臼,立足本土经验,加强与非西方国家理论对话,走向多元开放的学科发展,在夯实中国跨文化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增强自身使命担当与学术关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应有功效,促进文明互鉴与交流事业。

                初审 /  衷苾璇                编校 /                 责任编辑 /  金婕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