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书记笔谈②

索取号:G0061302000-2024-2321发布时间:2024-08-28浏览次数:0设置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凝心聚力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强大力量,上海外国语大学即日起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书记笔谈”专栏,陆续推出二级党组织书记、教工支部书记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

 

精准对接前沿领域和产业需求

培养新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党委书记 章玉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战略部署为高等教育基层工作者指明了细化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的方向。

从国际视角来看,在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战略产业控制力和核心科技人才争夺的今天,科技、人才和教育日益成为三位一体的核心关键变量,需要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深谙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态势、熟练驾驭全球性经济管理工具、既有强烈国家责任感又有很强国际沟通能力的新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商业环境的改变,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兴科技的发展,深化了经济金融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微观基础,形成以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理工类学科为基石,赋能贸易、金融、会计、精算、数字经济等学科专业在新时代的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新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对专业技术的深耕和宏观大势的把握,也包括对区域国别情况的动态感知,以及对国际通行规则的熟练掌握和对产业变迁脉搏的精准把握等。

近年来,国际金融贸易学院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围绕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培养新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这一中心任务,在巩固既有学科专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精准对接前沿领域和产业需求,前瞻布局学科专业,并在招生结构、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聚焦培养具有理科背景、新工科内涵又不乏人文底蕴的新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适时开设跨学科微专业,逐渐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与上外特色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一是紧密对接并有效服务于上海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适时新增国际商务、金融、精算、数字经济等学科专业。坚持高水平招生、高规格培养和高质量就业的办学特色,强化实践创新与国际合作,五年来,累计培养了近2000名新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社会声誉卓著。

二是紧密对接并有效服务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前瞻性布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统计学、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等专业或微专业,强化多维培养支撑体系,激活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通过在“供给端”发力,积极营造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产出一流学术成果的富有归属感的教学科研环境,形成广大师生对培养新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广泛的行为自觉与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及井然有序的产出机制,形成学科专业发展的独特品格。

高质量党建始终是引领和推动新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坚强保证,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将在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过程中,前瞻国际竞争,胸怀国家大局,夯实微观基础,以推动高水平创新引领和学科专业发展为中心加强党建,进一步激活基层党组织的创新禀赋,久久为功,不断提升新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推动德语系发展与变革

德语系党委书记 谢建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角度,充分肯定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地位,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性。

德语系党政班子和师生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三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素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们深知责任在肩,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推进“多语种+”办学战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学科特色优势,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德语人才,全力推进“双一流”学科与专业建设。

我们将继续抓好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化党建工作,着眼全局,抓住核心,着力加强德语系教工党支部建设,在政治、理论、阵地、制度与纪律建设上做实做细。

我们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德语系本硕博人才培养。以本为本,从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评价机制与实习实践等环节入手,将特色鲜明的“德语+英语”“瑞典语+英语”复语人才、“德语+经济学”“德语+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做得更加扎实。针对“德语+经济学”专业建设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强化制度与机制建设,强化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合作,以可行性解决方案展开新实践。在研究生层面,进一步发挥学校跨通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外脑外智作用,深化研究生人文性、科学性、跨学科和创新性培养。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基础,一直是德语系工作重心之一。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教授团队的头雁效应,加强人才队伍引育并举,发挥现有中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上的基础作用,适应性地推动教师发展的体系化与个性建设,形成与新时期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相匹配的人才梯队。

结合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上海市新一轮高峰高原建设项目建设工作,我们将继续发挥德语系作为全国相关专业领域研究重镇的作用,深化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向区域国别研究延展,推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顺利完成,凝聚德语学科和相关学科力量,不断推出高质量学术成果,将之转化为高素质复合型德语、瑞典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

 

加强语言数据人才培养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语料库研究院教工党支部书记 韩子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语料库研究院作为学校新文科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依托“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二级交叉学科,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在国家急需的高层次语言数据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培养更多中国式现代建设急需的语言数据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届硕士研究生已顺利毕业,所有毕业生均从事语言数据相关工作,另有多名学生继续读博深造。

研究院支持师生积极承担或参与重大语言数据项目,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大学生在语言数据相关理论研究和重大应用成果研发中的贡献度,引领学生在语言数据建设中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吸收更多学生参与重要平台和语言数据库的研发与建设,依托现有的学生创新研究工作室,在研究院教师的指导下,深度参与研究院承担的平台与数据库建设,强化学生对国家战略需求的认识,有效提升语言数据建设及应用研究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制度,学生自主科研与导师指导相结合,支持更多结合语言数据现实需求的项目,鼓励更多结合导师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的项目,更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数据研究能力。拓展校企合作渠道,与更多语言数据头部企业建设联合实验室,依托语言数据企业的建设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语言数据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适应语言数据产业需求的能力。

研究院坚持开门办学,拓展语言数据人才培养渠道,推动语言数据相关专业快速发展。在现有面向全校的语言数据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研究院将不断挖掘教学科研潜力,开设更多适合其他院系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学生的课程,为外语专业学生今后从事语言数据工作或研读语言数据相关学位,奠定基础。集中优势师资和教学资源,办好“语言数据科学”微专业,帮助更多其他院系学生系统学习语言数据相关知识,在学校形成语言数据学习的热潮。积极发挥牵头单位的作用,加强语言数据共建共享与人才培养协作组的建设,联合国内相关高校,在联合承担重大语言数据项目的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推动语言数据相关专业的健康发展,扩大全国语言数据人才的培养规模。

 

相关阅读:

SISU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书记笔谈①

初审 / 钱俊妮 编校 / 李宁馨 责任编辑 / 李磊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