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发布

第三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咨询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

索取号:发布时间:2024-11-28浏览次数:0设置

  • 1.jpg

  • 2.jpg

  • 3.jpg

  • 4.jpg

  • 5.jpg

  • 6.jpg

  • 7.jpg

  • 8.jpg

  • 9.jpg

  • 10.jpg

       11月24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外卓越学院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创新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咨询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近三十位专家学者聚焦“全球治理与制度变革:国际组织的适应与变革”展开深入研讨,会议在线上平台同步进行。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对与会嘉宾表达了欢迎和感谢,李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在安全、健康、发展、环境、科技等多个领域依然面临许多问题与矛盾,本次会议聚焦上述治理议题,旨在探索通过多方合作和深入交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与创新,提升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水平的新路径。

 

       主旨发言环节由上外卓越学院副院长邓惟佳教授主持。世卫组织前助理总干事、北京大学全球卫生研究院院长任明辉教授建议加强全球协作共同推动卫生治理,同时中国应该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应加强国内相关部门的联动协同,加大人才培养及治理的资金投入,为全球合作注入动力。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原常务副会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张双鼓大使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当下推进全球教育改革和治理的主力军,中国作为当今国际组织会费主要贡献国和教育资源投资大国,应当积极响应教科文组织各项准则和使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并贡献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

       新开发银行行政局局长刘汉勇以新开发银行为切入点探讨全球金融治理方面的国际变迁与相关人才培养现状。他指出金砖机制之下的新开发银行正是面对国际金融架构改革的紧迫性而建立起来的,其将推动开拓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加强中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进而激发新的发展潜力。

       围绕国际传播治理应走向何方,求是杂志原国际部主任杨发喜表示,中国应当抓住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从战略上深刻把握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历史意义,激发传统、民间文化资源的传播,锻造高素质新闻大军,推进国际传播格局的重构。


加深全球合作共进 推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改革


       聚焦全球卫生治理改革的挑战和中国角色,专家们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晋继勇教授的主持下展开了下列探讨。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中心研究员王云屏以中美博弈对全球卫生治理的影响为切入,分析了全球卫生治理的现有问题和中国在改革建设中的引导性地位。

       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副教授蔡毅指出《大流行协定》谈判的利益博弈本质,并讨论其在重塑全球卫生安全治理秩序中的重要地位。

       外交学院全球生物安全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福建从全球生物安全与健康教育建设实践的角度,指出培养全球卫生外交人才的重要性及中国在具体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丁迪强调,深化多边合作及技术创新支持是在后疫情时代搭建公平包容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重点。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耿瑞瑜博士生耿瑞瑜聚焦国际药品专利池,阐释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效益和公平性可及性的不同强调,及知识产权保护与公共健康保障的协调,表明国际药品专利池机制仍有完善空间。

       复旦大学健康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春在点评中提到,世界卫生组织在多极化发展下领导地位与信息共享与团体合作方面存在问题,而中国由受援国变为援助国,对于全球卫生治理的参与度与引导性也随之加强,人才培养仍是重点。


全球传播的创新与治理


       围绕中国在全球传播治理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与会专家学者从全球传播、互联网治理、社交媒体、全球南方、传播生态等等视角出发展开讨论,分论坛由邓惟佳教授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毓强教授放眼于当前的国际环境,认为中国可以从新型政治端、影响端、技术端、文化端、安全端、主题端这六端切入,寻求新的国际传播发展路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从内容治理、市场治理以及数据治理三方面切入,提出以发展实用主义逻辑为导向,刚性弹性共存,推动网络治理常态化、合理化、先进化。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徐翔教授分享了基于舆论主题振动频率的传播动力学研究,通过对中国城市国际社交媒体周期性特征的深入剖析,为传播学发展提供了由内而外的机理性探究思路。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虞鑫教授探寻西方媒体话语霸权下非洲知识分子的认知视角和理论逻辑,为全球南方的传播叙事模式增加新注脚。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沈悦副教授进一步阐释了中华文明如何实现全球共生传播,如何在媒介化共生关系序列中实现全球共鸣与认同,从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杨发喜主任在点评环节中表示,各位专家学者选题具有挑战性、广泛性、学理性以及时代性,从微观、专业性视角探讨全球传播议题极具启发性。


结合国家战略大背景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分论坛3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汤蓓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议题展开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别区域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认为应当结合国际对于人才领导力和胜任力的要求,完善国家指导机构工作模式与联系机制。

       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唐健以南京大学人才培养为例,展开分析了在文化、学科、校友资源上促进学生生涯唤醒、专业能力提升、实习输送的路径。

       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际政治教研室主任张燕军以三个全球倡议为背景,提出全球治理的高素质人才需求量大,要发展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日报社21世纪报社模拟联合国项目负责人,大会秘书长乔琦分享报社通过新媒体及品牌项目实践关注Z世代青年视角,在“传媒+教育”实践中培养语言及跨文化能力优秀的的、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人才。

       张双鼓大使在总结发言时强调应加强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各高校、机构协作培养,开设有标准有要求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专业,进而培养出中外文水平优秀、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青年人才,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

初审 / 钱俊妮 编校 / 责任编辑 / 钱俊妮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