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外教社世界语言小史丛书”发布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举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姜锋,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馆长王雪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孙玉、社长丁毅、副社长黄卫,丛书的作者代表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此外,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山东大学的师生代表50余人参加了现场活动。发布会在“外教社多语部”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近1000名观众在线收看。
上海外国语大学李岩松校长首先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和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并祝贺丛书的顺利出版。在致辞中,他指出,此次发布会恰逢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75周年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外教社”)建社45周年,意义非凡。他强调,“外教社世界语言小史丛书”的出版为语言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持。希望外教社能够汇聚各方专家的智慧,不断拓展丛书的语种范围,为各专业师生和语言爱好者提供更多纵贯古今、史料丰富的经典读物。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姜锋研究员作为“外教社世界语言小史丛书”的主编,回忆起当初策划这套丛书时的忐忑心情。他表示,最初并不清楚如何对语言史的“小”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在摸索中前行。对此,他对外教社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向所有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丁毅编审介绍了丛书的写作背景。他指出,今天的新书发布会并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他特别感谢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极大热情与奉献精神,也希望“世界语言小史丛书”能够成为读者了解世界和探索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作者代表发言环节,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俄语小史》作者王松亭教授认为,与比较热门的语言共时研究不同,作为语言历时研究的《俄语小史》是一场“逆行之旅”。他从自身的求学经历出发,回顾了两位恩师的指导以及俄罗斯语言编年史的翻译研究过程,这些经历与《俄语小史》的撰写密切相关。此外,他还从动态语言学方法、社会历史文化视角、语言史与文学研究以及区域国别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学理剖析,分享了自己在语言史研究中的一些体会。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院长高洁教授回顾了《日语小史》的成书与出版过程。她结合当今网络时代对语言作为工具的“矮小化”认识,明确指出将语言视为文化载体的思考在《日语小史》中具有特殊意义。此外,高教授以日本自近代以来的日语与“国语”概念的辨析为例,强调中国学者在进行语言史研究时应展现出独特的主体性意识,体现学术研究的创新性。
中国人民大学张勇先教授从汉语和英语在世界语言中的特殊地位切入,以汉语中的“嗲”和“棒”等外来词为例,展示了语言交融的有趣现象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观点在他所撰写的《英语小史》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发言中,张教授还即兴朗诵了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领导致辞和作者代表发言环节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多语种事业部岳永红主任主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多语种事业部陈懋编辑作为丛书的项目负责人,主持了“作者分享与互动”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四位作者与观众分享了各自撰写分册过程中的艰辛与收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院长茅银辉教授回顾了《波兰语小史》的产生过程,以波兰亡国时期和复国运动等史实为例说明了语言在国家民族的文化历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茅老师总结,语言不仅承载了民族历史的记忆,还促进了文化认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意大利语系主任张海虹教授从意大利建国不到五百年而意大利语却拥有近千年历史的视角切入,阐明了通过《意大利语小史》一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与语言历史之间的关系。此外,张教授还提出一个新思路,即通过多语种的方式将汉语的历史传播到世界,让全球更好地认识中国语言的魅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学院葡萄牙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徐亦行教授在分享发言中提到,葡萄牙语的历史与大航海时代的世界历史背景以及与巴西等葡萄牙语国家的历史密不可分。在《葡萄牙语小史》的写作过程中,徐教授强调了从中国视角看待葡萄牙语历史的重要性,采用中性语言客观描述语言史,体现出中国学者在充分参考外来资料的同时,具备批判性认识的中国话语能力。
《西班牙语小史》是丛书第一批9部小史中出版最早的一部。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学院西班牙语专业教研室主任曹羽菲教授详细回顾了从2018年项目启动到书稿写作,再到微课录制等各个细节。她从课程教学的角度阐释了该书的设计构想,并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与现场学生观众进行了热烈互动。曹教授强调,从世界文明互鉴的角度来看,讲述语言史故事时应突出人文性,关注语言与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
丛书主编姜锋研究员最后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提到,各位专家学者围绕丛书的出版与语言研究分享了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仿佛在讲述自己家人的故事,也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共同体。在撰写小史丛书之前,他还委托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梁锡江教授(《德语小史》的作者,遗憾未能出席本次发布会)在校内开设了一门关于语言历史文化的拼盘课,以便为丛书的创作做好准备。他以西班牙语和德语在历史上统治者对语言的不同态度为切入点,指出语言小史应当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采用民众语言进行书写,以便更好地与读者产生共鸣。他进一步强调,从不同的视角来看,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载体,语言史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