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美美与共”——第四届人类学与区域国别研究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

索取号:G0060404000-2024-1758发布时间:2024-11-18浏览次数:10设置

1116日至17日,第四届人类学与区域国别研究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举办。来自全国各地近80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主体性和多重普遍性:区域国别学的在地知识探索与实践这一主题,就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与实践基础,推动中国区域国别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展开了热烈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他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知识保障。上外依托由教育部、上海市和上外共建的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逐步形成了多语种+”“AHG+”(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相叠合的区域国别研究新理念以及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新时代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目标。李岩松校长对参加本次论坛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会议成果予以高度期待。

云南民族大学校长王启梁教授以《区域国别学研究为什么需要人类学进路——以法律领域为例》为题做主旨发言。他指出区域国别学是全视域性、全科性的社会科学,其学科任务是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拥有区域性、以文化和多样性的人类学与区域国别学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法、独特的视角能够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王教授以区域国别研究中的法律研究为案例,分析了人类学与区域国别学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

浙江大学人类学求是特聘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梁永佳教授作题为《以中释外:区域国别学的中国主体性和多重普遍性》的主旨发言。他强调,区域国别学应是交叉学科而非学科交叉,需要着力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要打破以西释外的希腊-基督教文明的知识体系,以中释外用中国古代思想解读世界,从而建构具有中国主体性的区域国别学。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教授带来题为《新发展主义与全球南方》的主旨发言。他介绍了全球南方的兴起与新发展主义的背景,指出了传统发展理论中南方国家的被动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对于发展的误读。随着时间变化,全球南方在知识生产领域的自主性也不断提升,中国基于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为新发展主义的知识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刘琪研究员就《人类学与中国自主区域国别知识体系构建——第三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做主旨发言。她指出,对西方构建的国际秩序进行根本性反思是中国自主区域国别学的一项核心任务。中国自主的人类学与区域国别学体系应当寻找共同关注的议题,为构建新型世界秩序提供知识基础。

青海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马海龙教授作题为《华人穆斯林迁入马来西亚的历史、网络与贡献》的主旨发言。他首先介绍了马来西亚的族群与马来民族主义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华人穆斯林群体迁入马来西亚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族群网络特征及其为马来西亚社会所作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编审李霞介绍了商务印书馆区域国别出版中心的相关情况。她指出,商务印书馆区域国别出版中心的新近落成和相关出版计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区域国别学学术成果发表转化的高度重视。商务印书馆作为区域国别学学科的核心出版机构,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区域国别学跨校际成果的出版与展示,力求打破壁垒、整合资源,为区域国别学的学科交流提供平台。

本次论坛设区域国别研究理论与方法、东南亚与南亚、亚欧研究、非洲与美洲等四个平行分论坛,共10个单元。六十余位从事人类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的专家学者就不同区域和国别内各具特色的研究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交流,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引领下人类学与区域国别学携手并进、互相借鉴,共同致力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努力。

17日上午举行本次论坛的闭幕式,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对论坛的圆满举办表示祝贺和感谢。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的黄振乾副教授作为下届主办方代表致辞,双方举行接旗仪式。此次论坛是在全国首批区域国别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布后,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兄弟院校基于中国主体性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又一次探索,是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强化文明互鉴理念、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学术与实践推动。

本届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联合主办,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协办,得到商务印书馆以及《国际观察》《南洋问题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非洲研究》《魁格学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民族学刊》等期刊的大力支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四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近80位师生参加会议。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