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发布

上外举行2025青年汉学家研修班上外段开班仪式

索取号:发布时间:2025-10-22浏览次数:0设置

  • 1.jpeg

  • 2.jpeg

  • 3.jpeg

  • 4.jpeg

  • 6.jpeg

  • 5.jpeg

10月20日,2025青年汉学家研修班上外段开班仪式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顺利举行,来自全球五大洲、24个国家的青年汉学家参加研修活动,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衣永刚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

衣永刚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对远道而来的青年汉学家表示欢迎。他指出,作为一所扎根中国、面向世界的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始终以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使命,着力创新留学生融合式教学模式,持续推进“新汉学计划”人才培养,深入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经过近十年建设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所积累的中阿交流成果、形成的区域研究经验,也将为研修班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他希望在座的青年汉学家学有所获,共同为推动中国学研究创新、促进中外文明互鉴贡献力量。

开班仪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冯辉主持,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中阿中东研究党总支书记陈晓黎,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广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俞祖成,西方语系教授陈芷,英语学院副教授高健,越南语专业主任、副教授冯超,土耳其语专业主任、讲师陈清等相关单位同志出席开班仪式。

阿拉伯国家联盟阿拉伯研究院政治学助理教授哈迪尔·赛义德(埃及)代表汉学家发言,她表示中国始终致力于加强全球互联互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学习参考,中阿双方在能源、贸易等各领域往来正日益密切,愿双方关系持续深化,共创美好未来。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研究中心(CEACh)研究员胡安表示,中国坚持以合作而非霸权、以文明而非征服的方式崛起,成为连接南北国家的桥梁,指出各国应携手努力,构建一个公平与互惠的未来。

俞祖成表示,当前世界需要从“由下而上”的视角理解当代中国,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交流治理经验,并欢迎汉学家们深入基层,切身体验中国基层治理的成效。

陈芷指出,应在西方理性主义之外重新审视东方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中寻求人与自然、社会、技术的和谐之道,推动中西文明的再启蒙与共融。

高健指出,既要“从中国看世界”,也要“从世界看中国”,呼吁青年学者应该以开放、批判和合作的精神,参与中外文明对话互鉴,建立世界汉学学术共同体。

开班仪式后,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广大教授围绕“脱贫攻坚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和中国贡献”主题做首场讲座,王广大指出,中国通过系统性治理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胜利,为国际减贫领域贡献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讲座后,汉学家们围绕脱贫攻坚经验等提问,王广大表示,脱贫的本质是解决发展的问题。当前世界发展的诸多冲突和困境,背后都有各国发展权利和路径的难题。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分享经验、技术,实现共同繁荣,共建美好世界。

下午,青年汉学家与上外 “新汉学计划”、“中国学”、国别与区域研究及阿拉伯语专业硕博士生座谈,座谈由王广大主持,冯辉点评。王广大指出,上外是中国学研究的重镇,坚定践行“让世界读懂中国”的使命,本次座谈会将成为中国和世界相互理解的窗口。

座谈会围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中国方案’与现代化道路探索”、“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下的人类命共同体建设”和“全球治理挑战:汉学家的使命与担当”三项议题进行,汉学家与青年学生们各抒己见,热烈讨论。

蒙古汉学家瑙咪告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与蒙古国2050愿景的九项目标十分契合,尤其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三个方面,未来期待与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探讨经验、分享技术,实现共同发展。

智利汉学家卜睿哲表示,中国和智利都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当前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横行,中智应增强全球南方身份认同,携手维护多边主义,呼吁全球北方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汉学家应该从中发挥作用,搭建起世界与中国的沟通桥梁。

会议最后,冯辉高度评价青年汉学家和上外学生们的发言,并分别就三个议题做出点评。她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证明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现代化是以尊重国情为基础的自主探索,需要以民生为发展导向,平等互利地进行国际合作。她指出,汉学家作为融通中外的特色力量,是实现双向沟通的桥梁,期待汉学家们协同发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

本次青年汉学家研修班上外段为期7天,青年汉学家们将通过实地走访、专题讲座等形式,增进对中国全方位的了解,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动能。

初审 / 杨扬 编校 / SISU 责任编辑 / 吴琼
返回原图
/